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秧歌戏
释义 yɑnggexi
秧歌戏(卷名:戏曲 曲艺)
  戏曲剧种。又称秧歌剧。来源于农民插秧时所唱歌曲,它和采茶歌、山歌、渔歌一样,是劳动群众的创造。后来,人们用秧歌,或唱故事,或与舞蹈、技艺、武术相结合发展为地秧歌、高脚秧歌(即踩高唱秧歌)、武秧歌等,成为每年农历正月民间举办“社火”时的表演节目。有的地方就把这种节期活动叫做“闹秧歌”。在闹秧歌的过程中,孕育、产生了秧歌戏,这就是由小旦、小丑(或小生)扮演人物,唱民歌小曲,反映民间生活故事的“对对戏”。其形式,与采茶戏、花鼓戏、花灯戏很相似。清代中叶,梆子腔剧种兴盛起来以后,山西、河北、陕西的秧歌戏,在不同程度上借鉴和吸收了当地梆子戏的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逐渐发展为舞台演出,向地方大戏演变。
  秧歌戏,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陕西以及内蒙古、山东等地。各地的秧歌戏多以兴起或流行的地区命名,如山西的祁(县)太(谷)秧歌(又叫晋中秧歌)、太原秧歌、朔县秧歌、繁峙秧歌、广灵秧歌、襄(垣)武(乡)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泽州秧歌;河北的定县秧歌、隆尧秧歌、蔚县秧歌、怀来秧歌;陕西的韩城秧歌、陕北秧歌等。它们从唱腔结构体制上大致可以分为3类:①属于民歌组合的,如祁太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韩城秧歌、陕北秧歌,以唱民歌小曲为主。②属于民歌组合与板式变化相结合的,如广灵秧歌、朔县秧歌、繁峙秧歌、蔚县秧歌,其主要唱腔和板式多来自梆子腔,板式有头性(慢板)、二性、三性、介板、散板及滚白等。其民歌小曲统称“训调”,有〔四平训〕、〔苦相思训〕、〔高字训〕、〔下山训〕、〔跌落金钱训〕、〔推门训〕等。采用板胡、笛子、三弦等伴奏。这种结构体制,俗称“梆扭子”。③属于板式变化的,有襄武秧歌、泽州秧歌、定县秧歌、隆尧秧歌,唱腔板式分慢板、二性(二六)、快板、散板、导板等。演唱时用板鼓或梆击节,大都不用管弦,只用锣鼓伴奏,因此又叫“干板秧歌”。但也有增加管弦伴奏的,如襄武秧歌,较早的使用呼胡、二把等伴奏演唱。
  各地秧歌戏的传统剧目,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小戏,俗称“耍耍戏”,如《王小赶脚》、《借髢髢》、《拐磨子》、《绣花灯》、《做小衫衫》、《小姑贤》、《天齐庙》、《蓝桥会》、《吕蒙正赶斋》等;一类为大戏,如《花亭会》、《九件衣》、《芦花》、《日月图》、《白蛇传》等。秧歌戏形式比较灵活、自由,长于表现现实生活。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新秧歌剧运动,改革了秧歌戏的音乐、表演、装扮,编演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牛永贵负伤》等表现群众参加生产、学习文化以及对敌斗争题材的剧目。新秧歌剧运动的发展,不仅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戏剧形式──新歌剧,如《白毛女》,而且推动了秧歌戏等民间小戏的革新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专业剧团的秧歌戏有山西的祁太秧歌、襄武秧歌、朔县秧歌、繁峙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河北的定县秧歌、隆尧秧歌;陕西的韩城秧歌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6: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