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竺可桢
释义 Zhu Kezhen
竺可桢(1890~1974)(卷名:大气科学 海洋科学 水文科学)

  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字藕舫,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上虞县)。1974年2月7日卒于北京。1910年赴美,入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毕业,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研究气象学,1918年以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等校教授,中央大学教授兼地学系主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评议员、院士、气象研究所所长。1929年起连续当选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自然科学史委员会主任等职。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20世纪20年代,他创建气象研究所,推进中国气象科学的研究。他在开创中国气象教育事业,筹划组建早期的中国气象观测网,特别是创设高山、边远地区的气象站,开展中国高空探测和天气预报业务,组织编印中国气候资料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此期间他研究了台风眼中的下沉气流、远东台风分类及台风源地和转向问题,并研究了东亚天气型。他在研究中国气候区划和气候变化方面,注意气候同人类活动和生产的关系,特别是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论述了光能和作物产量的关系。30年代,他研究中国气流的运行,特别是东南季风和中国雨量的关系。首先指出,夏季季风带来的水汽,是中国大陆上雨泽的主要来源;又指出,季风强盛时,长江流域主旱,华北主涝,季风不强时则相反。他还研究物候和天气的关系,组建中国物候观测网,注意物候知识在农业中的应用。竺可桢长期搜集整理古代有关物候的文献,并依据历代物候记载,研究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其成果对气候变化研究有重要贡献。
  竺可桢共发表论著 270余篇,其中属于气象方面的重要论著还有:《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中国气流之运行》(1933)、《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中国气候概论》(1935)、《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961)、《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1964)、《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66、1972)、《物候学》(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等。
  参考书目
 竺可桢著:《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北京,1979。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5/20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