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符兹堡学派 |
释义 | Fuzibao Xuepai 符兹堡学派(卷名:心理学) Würzburg School 20世纪初,在德国维尔茨堡(曾译符兹堡)大学心理学实验室O.屈尔佩的领导下,对思维、判断和意志等高级心理现象进行实验研究的学派。又叫屈尔佩学派。围绕在屈尔佩周围的学者有:A.迈尔、J.奥尔特、K.马尔比、H.J.瓦特、N.K.阿赫、A.梅塞尔、K.比勒、K.科夫卡和O.塞尔茨等人。 马尔比关于重量比较判断的研究是符兹堡学派第一项重要的贡献。他发现在进行重量判断时,感觉和意象是存在的,但是在判断过程中感觉和意象就不起作用了。被试实际上不知道怎样回忆这个判断(哪一个重些或是轻些)。这种发现与几百年来关于思维的研究相矛盾。以前的研究者在进行这类判断的实验时,被试保持着第1个物体的感觉和意象,而与第2个物体的感觉和意象相比较。马尔比的实验证明,不存在这些感觉和意象的比较,判断的过程是难以捉摸的。这就是说,在判断时,思维不能表现为感觉或是意象,是非直观的意识内容。马尔比把这种情况称为识态,阿赫称为意识性。意识性和识态相同,也是一种非感觉、非意象的模糊而不易捉摸的意识内容。这样,在学派中就产生了“无意象思维”问题的研究。 符兹堡学派的第二个重要贡献是瓦特在联想课题的实验研究中还发现了一种“决定倾向”的现象。他要被试找从属词或是超常的特殊词,被试对他的意识判断过程报告不出什么合适的情况来。这个实验进一步证明了意识经验不能简化为W.冯特的感觉和意象。在瓦特看来,被试一接到指示就以所要求的方式给予反应。一呈现刺激词,被试就执行指示而不要任何进一步的意识努力。被试通过指示明显地确立了按指示方式进行反应的无意识定向或决定倾向。任务一旦明白便采取这种决定趋势,实际任务的完成不需要什么意识的努力。阿赫也研究了这个问题,得到了与瓦特相同的结果。他认为意识之外的预先倾向性能够控制意识的活动。 1907年前后,阿赫又用系统的实验内省法、梅塞尔和比勒又用问答法继续研究了无意象思维的问题,追问思维的内容到底有没有非感觉、非意象的因素。符兹堡学派的成员认为有,而构造派冯特和E.B.铁钦纳则坚持没有。同时铁钦纳反对符兹堡学派用内省法来研究这个问题,认为通过内省是得不到明确的结果的。这就是有名的对“无意象思维”问题的争论。 符兹堡学派的研究并未达到积极的目的。1909年,当屈尔佩转任波恩大学时,符兹堡学派就解体了。 参考书目 高觉敷主编:《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2。 D.舒尔茨著,杨立能等译:《现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2。(D.Schultz, 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logy,3rd ed.,Academic Press,New York,198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