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群体内聚力
释义 qunti neijuli
群体内聚力(卷名:社会学)
group cohesion
  社会群体的特征之一。指群体对其成员、群体内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说这个群体是具有内聚力的群体。
  影响内聚力强弱的主要因素有:①工作任务的目标结构。群体成员的任务如果互不相关,就会削弱群体内聚力;相反,把个人与群体的任务目标结合起来,就会增强群体的内聚力。②群体的领导方式。不同的领导方式对群体内聚力有不同的影响。K.莱温等人于1939年进行的实验比较了“民主”、“专制”和“放任”三种领导方式下各实验组的效率和群体气氛。结果发现,采用“民主”领导方式的组比其他组成员之间更友爱,思想更活跃。群体的内聚力也更强。③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不同的奖励方式对群体成员的情感和期望有不同的影响。采用个人与群体相结合的奖励方式有利于增强群体内聚力。④群体内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产生较大的吸引力,而紧张的人际关系会削弱这种吸引力。⑤外界影响。研究表明,外来的威胁和同周围其他的群体竞争会增强群体成员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会增强群体的内聚力。⑥群体成员的个性特征,以及群体规模等。
  具有强内聚力的群体特征为:①领导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协调;②成员参与共同活动;③成员之间经常沟通;④经常给予群体内其他成员以肯定评价;⑤成员满意度高;⑥成员的士气高昂。
  群体内聚力与群体工作效率明显相关,一般地说,内聚力强的群体工作效率也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沙赫特等人的研究证明,群体内聚力越强,其成员就越遵循群体的目标和规范。如果群体倾向于努力工作,争取高效率,那么内聚力强的群体工作效率就会高;如群体内聚力强,但群体却倾向于限制工作效率,群体就会降低工作效率。群体的倾向和规范是决定群体内聚力与工作效率之间关系的中介因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L.莫雷诺采用社会测量法测量群体内聚力,并用公式表示
      

式中МC为相互选择的次数;N为可供相互选择的总数。群体内聚力指数等于群体成员之间相互选择的次数与群体中可供相互选择的总数之比。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