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老子
释义 Lɑozi
《老子》(卷名:经济学)
  中国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首创著作。据《史记·老子列传》记载,老子(约公元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做过东周王朝的守藏室(藏书室)史,孔子曾向他问礼,“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世称《道德经》,即《老子》。但《史记·老子列传》又以“或曰”的形式提到另外两个人:一名老莱子,也是楚人,著书十五篇,与孔子同时;一名儋,做过周太史,是孔子死后一百余年时的人。传世的《老子》,一般认为成书时代在战国,但主要思想是秦秋时老聃的。


  《老子》主要是讲哲理的,但其中亦有经济思想。《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皆生于“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指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说的都是这个意思。《老子》的经济思想是这种哲学思想在社会经济问题上的反映。
  少私寡欲  “无欲”或“寡欲”是《老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说“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我无欲而民自朴”。“朴”是自然的本性,能无欲而返乎“朴”,天下自然安定。无欲并不是取消一切欲望,而是“不贵难得之货”。它认为最大的祸害是来自“不知足”和“欲得”,因而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主张人们的物质欲望要尽量压低到社会所能满足的水平。《老子》提出“无欲”或“寡欲”,对当时统治者“多藏”、贪欲是一种抗议。但它想通过这种主张,以求消除社会矛盾,则流于消极和幻想。
  反对聚敛  《老子》反对以劳动人民的贫乏来造成统治者的富有,主张“损有余而补不足”。它认为统治者从事聚敛,占有大量财货,是强盗头子;统治者征敛无厌,是老百姓饥寒的根源。它还谴责儒家繁文缛节的礼制,反对颁布众多的法令。《老子》这些思想和主张,都是从“无为无不为”的基本思想引出的。
  理想社会  《老子》理想的社会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老子》在批判现实社会矛盾之后幻想地描绘出来的一种理想社会。这种小国寡民思想,否定了当时政治上的广土众民大国的出现和随之而来的礼制和法令的种种强制。
  《老子》的“无为无不为”思想后来发展为黄老之学,成为封建统治“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主导政策思想。先秦许多学派,在汉代独尊儒术以后,都为儒家所吞没,不再具有独立地位,只有道家在学术思想上能继续与儒家相抗衡。《老子》的经济思想,诚然带有消极性、幻想性,但它的“道法自然”思想,却是非常深刻的。西欧18世纪的自然法思想家,有的亦曾受其影响。《老子》思想中反对剥削制度和统治阶级的主张,对后来的起义农民有启迪作用,他们往往以之作为战斗的旗帜。但后来以方士神仙形式出现的道教,所宣传的并非《老子》的思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4: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