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陈独秀
释义 Chen Duxiu
陈独秀(1879~1942)(卷名:中国历史)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原名庆同,字仲甫。生于1879年10月9日(清光绪五年八月二十四),安徽怀宁(今安庆)人。早年参加县试、乡试,由于认识到科举制度的腐败,一度拥护戊戌变法。1901年以后,三次留学日本,与张继、苏曼殊等组织革命团体青年会。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旋又襄助章士钊主编报纸,宣传排满革命思想。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传播爱国民主思想和科学知识。1905年在安徽与柏文蔚等组织岳王会,联络大批革命志士,为同盟会在安徽的发展打下基础。武昌起义前后,在杭州活动,曾起草革命檄文多篇;旋回安徽,先后任孙毓筠、柏文蔚都督府秘书长,大力改革官僚政治。失败后,又追随柏文蔚讨伐袁世凯,遭挫折,逃亡上海,继续探求救国救民道路。1915年创办《青年》(后改名为《新青年》杂志,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猛烈抨击儒家伦理道德、旧文学和旧教育,掀起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1917年1月,到北大任文科学长,推行课程改革,以白话文教学。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评点时事,主张公理,反对强权。《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宣传和教育,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和干部条件。1919年五四运动后,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5月,在上海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开始发起组建中国共产党的准备工作。
  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上,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此后,在中共“二大”、“三大”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长,在“四大”、“五大”上当选为中央总书记。1922年 8月,在杭州召开的中共中央特别会议上接受共产国际决定,由反对国共合作转为拥护国共合作,旋即加入中国国民党,参加国民党的改组工作。1925年领导五卅运动。10月,鉴于国民党右派猖狂反共,在中共中央四届二次会议上,主张中共退出国民党,以后又多次提出这个主张,均被共产国际否决,遂在主持中央工作中,推行“退而不出,办而不包”的方针,在“中山舰事件”等一系列事件上,执行共产国际指示,向蒋介石退让。1927年3月,参与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暴动,并取得胜利。4月5日,就所传蒋介石要袭击工人武装事,与汪精卫交涉,并与汪发表联合宣言,称国民党“决无有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翌日赴汉,反对武汉地区工农运动“过火”行为。7月辞总书记职。9月秘密返回上海。11月致函中共中央,建议工农运动应偏重经济斗争,不可存“以暴动取得政权”的幻想,遭中央驳斥。1929年,在中东路事件中,反对作“拥护苏联”的说教式宣传,被中央拒绝。
  从1929年5月开始,陈独秀与彭述之等接触到托洛茨基主义的文件,转向托派,激烈抨击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中推行的路线。要求中共中央接受托派路线:坚持城市为中心的国民会议运动和工人运动,反对农村武装斗争,并在党内进行分裂活动,组织托派小组织。同年11月被开除出党。12月,与彭述之等八十一人发表《我们的政治意见书》,攻击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与此同时,与彭述之、尹宽、郑超麟、马玉夫等在上海成立托派组织“无产者社”,出版刊物《无产者》。1931年5月初,托陈取消派与莫斯科归国留学生托派小组织举行统一大会,成立“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在上海设中央机构,陈独秀任总书记,并发行刊物《火花》。1932年,在上海淞沪抗战中,以托派中央名义支持抗战,谴责蒋介石卖国独裁,并向中共中央提议联合领导反日运动。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1937年8月出狱,拥护国民党领导抗日,拥护国共合作,与坚持打倒国民党、反对国共合作的托派中央决裂,并一度在武汉独立进行政治活动,联络民主人士和抗日军队,企图组织“不拥国、不阿共”的第三势力。1938年,被王明、康生诬陷为日本间谍,从此与中共彻底决裂,并撰文抨击中共执行的农村游击战争的抗日践线。7月入川,晚年贫病交加,仍不断撰文谴责斯大林肃反扩大化,彻底否定无产阶级专政,赞扬英美议会民主制度,表示要彻底推翻“我辈以前的见解”,认为列宁、托洛茨基的理论,不适用于中国、俄国和西欧。1942年5月27日病逝于四川江津。著作编为《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