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诸葛亮
释义 Zhuge Liɑng
诸葛亮(181~234)(卷名:中国文学)

  三国时政治家、文学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水县南)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早孤,随叔父至豫章(今江西南昌),后又往依荆州牧刘表,躬耕于南阳隆中(今湖北襄阳城西)。素有大志,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草庐,请他出山共图大业。次年,在诸葛亮的谋划下,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击败曹操。其后又进占荆州,袭取益州,形成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刘备称帝,拜他为丞相。刘禅继位后,蜀汉事无巨细,都取决于他。他曾南征,平定了诸少数民族地区,有七擒孟获等事。后又率诸军北驻汉中,六出祁出、多次伐魏,终因兵少势单,且粮草不继,未能成功。最后病逝于军中。谥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
  诸葛亮的文学成就主要以散文著称。其代表作有《出师表》(又称“前出师表”)、《建兴六年上言》(又称“后出师表”)、《正议》等篇。
  《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7),是作者率军北伐曹魏之前给蜀汉后主刘禅的奏表。表文分三段。第一段分析了在天下三分中蜀国的危急形势,并告诫刘禅要继承先帝刘备遗志,广开言路,注意刑赏公正,防止偏私用事。第二段推荐郭攸之、费祎等文武大臣,希望刘禅亲贤臣,远小人,经常征询他们的意见。第三段叙述了自己受刘备三顾草庐以来的艰难经历,表示希望此次挥师北伐能够克敌制胜,恢复中原,以报答先帝刘备的知遇之恩。表文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忠恳勤恪、贤明正派的性格作风。文章叙事详切著明,说理透彻晓畅,既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又具有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受到后代许多政治家和文学家的推重。宋陆游《书愤》诗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建兴六年上言》也分三段。首段述不能偏安于蜀的道理,指出当时魏兵东下,关中空虚,正是进行北伐的有利时机。二段列举了六条“不可解”,批驳某些人想“坐定天下”的偏安主张。末段言天下形势多变,成败难于逆料,更无必胜把握,只能去努力争取胜利。文章同样表现了作者不计成败利钝,一心为蜀汉政权奋斗到底的精神。末段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二句,概括了作者的性格,显示了高风亮节,成为千古名言。对这篇文章,有人据《蜀志》本传裴注引《汉晋春秋》所说“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怀疑它不是诸葛亮作。不过从内容及风格上看,颇似诸葛亮手笔,而且张俨是三国吴人,时间上与诸葛亮相距很近,伪托的可能性不大。
  《正议》作于建兴元年 (223),当时魏国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等各致书诸葛亮,陈说天命人事,想使蜀国对魏称藩,亮作此文以绝之。所谓“正议”,即有批驳邪说的意思。文章义正词严地指出,蜀汉同曹魏的关系,是“据正道而临有罪”,所以曹氏必败;而华歆等则是“徒丧文藻,烦劳翰墨”,白费心思。此文的特点在于气势很盛,有一种从精神上压倒对方的气概。
  据《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好为《梁父吟》”,《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六》载其辞(“步出齐城门”),这是今存诸葛亮唯一的诗作。诗咏春秋时齐相晏子“二桃杀三士”事,全篇伤悼勇士无罪而被杀,对晏子作了批判。诗篇语言流畅,又多用问答式,颇有乐府民歌的韵味。所以有人认为此诗非诸葛亮作品,而是齐地土风。
  诸葛亮著作,晋初陈寿即曾辑集进呈。《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兵法》5卷,集25卷等。本集至宋减为14卷。明代王士骐辑《武侯全书》20卷;又张溥辑《诸葛亮丞相集》1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1960年,中华书局据清代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经整理校点,出版了《诸葛亮集》,为现今最详备本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9: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