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诸葛亮
释义 Zhuge Liɑng
诸葛亮(181~234)(卷名:政治学)

  中国三国时期政治家和军事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东南)人。东汉末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县西),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但“躬耕于野,不求闻达”(《诸葛亮集·进诸葛亮集表》),人称“卧龙”。 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其出山。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前出师表》),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身任军师,丞相。刘备卒后,辅佐后主刘禅。曾六出祁山,志在统一,未能成功。234年8月卒于北伐军中,谥“忠武侯”。著作有《诸葛亮集》。
  诸葛亮在政治上主张统一。他在“隆中对策”中提出了成就霸业、兴复汉室、统一全国的目标,其方针策略是:占据荆州、益州,整修内政,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东联孙吴,北抗曹操,逐步统一中国。这个计划表现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在政治思想上,诸葛亮兼具儒法,杂以道家。认为法治是治国之本,整治混乱的秩序,必须威之以法,限之以爵,法行则知恩,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答法正书》)。至于如何实行法治,他认为:①赏罚要公平。赏不可虚设,罚不要妄加;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②“私不乱公”。不能用私情来枉法,内外如一,亲疏不别,铁面无私,秉公办事。③执法要以身作则。执法人的一言一行,人们有目共睹,要做到“非法不言,非道不行”,身正才能令从。诸葛亮以挥泪斩马谡的实际行动为他的法治主张树立了威信,使蜀国“风化肃然”,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诸葛亮在厉行法治的同时,也主张为政以德,将德政视为“安民之本”,提出了“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便宜十六策》)等政策。他还吸收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认为“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成矣”(同前),把维护和巩固君臣、父子、夫妻等伦理关系作为治理天下的重要政治000原则。为了正纲理纪,他比较强调“顺天”和“忠君”。上顺天,下忠君,这是诸葛亮终身奉行的政治信条和行为准则。他还汲取了某些道家思想,主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同前)。在个人生活和志趣方面,他受到道家淡泊无为思想的影响。
  诸葛亮利用其刚柔相济、德刑并施的政治思想,有效地治理了混乱腐败的蜀国。他对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他的恩威并用思想在后世影响很大。他一生绝对忠于蜀汉小朝廷和刘氏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后世统治者树为典型的忠臣形象。因为他忠诚,克己奉公和足智多谋,也受到民间百姓的推崇和喜爱。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3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