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guan
管(卷名:音乐 舞蹈)
  双簧气鸣乐器。是流传于中国民间的古老吹管乐器,竖吹。汉代时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古称“觱篥”、“筚篥”,为龟兹语的译音。现代流行的管,有小管、中管、大管、双管、加键管等,为北方民间吹打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阿拉伯、埃及、朝鲜、日本、泰国等国家及中国西南彝、纳西等少数民族也有形制不同的同类乐器。
  管的历史悠久,在邓县砖墓中发现的南北朝彩色画像鼓吹乐队,以及山西云岗石窟中的南北朝雕像中,都有吹管的人像。隋唐年间,称为“筚篥”、“觱篥”。当时不仅是隋九部乐、唐十部乐等宫廷音乐中广泛使用的重要乐器,而且在民间也广泛用于独奏。如盛唐年间的李龟年、王麻奴、尉迟青、安万善、薛阳陶等,均是著名的筚篥演奏家。诗人白居易的《小童薛阳陶吹筚篥歌》、李颀的《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等诗篇,生动地描绘了薛阳陶、安万善等人的演奏技艺,并记述了乐器的渊源、构造、形制等。到了宋代,筚篥称为“风管”。在当时的教坊大乐中自成一部,经常用于独奏或乐队中的领奏,也是杂剧、缠达的音乐伴奏中的主要乐器,故又称“头管”。在乾道、淳熙年间还用于宫廷阅兵时的“隋军番部大乐”和跟随在皇帝驾后的“马后乐”中。明代的头管开始用于寺庙音乐。到了清代则广泛流行于民间,尤为北方人民所喜爱,通称为管或管子,是民间乐队中的重要乐器。
     


  古代的筚篥种类很多,一般用竹制管身,芦苇制哨。管身上开9孔(前7后2)的称大筚篥;管身开6孔的称小筚篥。用两支筚篥并排在一起,同时吹奏的称双筚篥。这些形制不一的筚篥,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存在了。
  现代流传的管子木制,开8个指音孔(前7后1),管口插一苇制的哨子双簧,哨子有大有小,吹奏时常用更换大、小哨子的方法调节音高。一般根据管身的粗细长短不同而分为小管(长18厘米,高音管和次高音管)、中管(24.5厘米,中音管)、大管(33厘米,低音管)。还有流行于东北、华北一带的双管及革新的加键管等。高音管的筒音一般为a1,8个指孔的音为b1#c2、d2、e2#f2、a2、勼、d3,音域为a1~d4,音色尖锐高亢,常用于独奏,在乐队中是具有特色的领奏乐器。中音管比高音管低一个八度,音色圆润明亮。低音管又比中音管低一个八度,在乐队中用作低音乐器,有时也奏旋律。双管一般常用高音双管,音色浑厚、柔美,音域、用法与高音管相同。
  管的演奏技巧丰富,常用的有滑音、颤音、打音、花舌音、涮音和齿音等。其滑音除了与笛、唢呐等相同的用手指滑音外,利用口含哨子较深则音变高、较浅则音变低的特点,也可奏出纯四度范围内的滑音。管的滑音可以奏得很细致,富于感情色彩,能很好地模仿人声演唱及箫声、动物声等音响。较著名的管独奏曲有《柳叶青》和双管独奏曲《江河水》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