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苏联芭蕾
释义 Sulian balei
苏联芭蕾(卷名:音乐 舞蹈)
ballet in USSR
  苏联芭蕾继承和发展了俄罗斯芭蕾的优秀传统,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逐步形成一种崭新的艺术。
  苏联芭蕾与俄罗斯芭蕾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强调舞蹈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②舞蹈与表演并重,注意作品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力求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③在俄罗斯芭蕾的现实主义传统基础之上,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中汲取养料,丰富传统芭蕾语汇,从而扩大和发展了芭蕾艺术;④强调舞蹈形象思维,力求用舞蹈作为主要表情手段,强调舞蹈性与音乐性统一,通过音乐、舞蹈形象来完整地表达主题思想;⑤在提高主要演员的独舞技巧的同时,注意发挥伴舞队的作用,使之与中心人物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60多年来,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苏联芭蕾出现了一大批进入世界芭蕾宝库的优秀作品,同时还恢复重排许多著名古典传统剧目,以新的思想对音乐作了更合理、更有时代精神的解释,赋予它们以新的生命。
  


  探索与试验(1917~1927)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大批舞蹈优秀人才,包括М.М.福金、В.Ф.尼任斯基、А.П.巴甫洛娃等随同佳吉列夫芭蕾舞团滞留国外。“无产阶级文化派”错误地主张取消宫廷芭蕾艺术,关闭莫斯科大剧院。与此针锋相对,教育人民委员A.B.卢纳察尔斯基坚决驳斥了这种虚无主义的谬论,领导舞蹈界为建设新的苏维埃舞剧而努力。在这个时期里,舞蹈界一方面保存和恢复上演古典传统舞剧,另一方面积极大胆地进行探索,创作反映新时代新人物的新剧目。在对待古典遗产上有过两种截然不同的作法:一种是忠实地原样恢复M.珀蒂帕、 Л.И.伊万诺夫、A.圣-莱昂等人的舞剧版本,稍作必要的修改,他们为保存古典芭蕾遗产作出了很大贡献;另一派人则主张对经典作品进行“革命性的改造”,有的改变主人公的社会地位,把阶级矛盾强加在古老的剧情上;有的脱离原来的音乐,片面追求情节的戏剧化,从而损害或削弱了舞蹈精华部分。曾有人为《睡美人》编写新剧本(后未排演),试图表现“无产阶级的第一次起义”,将王子变成起义军的领袖,阿芙罗拉则成为象征世界普遍革命的曙光。
  革命初期流行过一些活报剧和小演唱,其中歌舞、乐器演奏、诗歌朗诵兼而有之。在它的基础上产生了两场芭蕾《红色旋风》(1924),这是一部失败的作品,但在表现现代题材、歌颂革命的方面它具有首创意义,为3年以后出现的《红罂粟花》作了准备。Φ.B.洛普霍夫根据 L.van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编成的舞蹈交响乐《伟哉苍穹》(1923)也采用了寓意象征的舞蹈手法来表现革命。А.А.戈尔斯基利用传统芭蕾形式编导了一部童话歌舞剧《永不凋谢的花朵》(采用Б.В.阿萨菲耶夫等人作品片断编曲,1922),歌颂共产党给少年儿童带来幸福。同期还上演了一些历史舞剧,歌颂历史上的起义英雄,借以间接地歌颂十月革命,如表现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卡马尼奥拉》(作曲:阿萨菲耶夫,编导:Б.Γ.罗曼诺夫,1918),表现俄国农奴起义的《斯坚卡·拉辛》(作曲:А.К.格拉祖诺夫,编导:戈尔斯基,1918)等。
  1921~1924年期间,I.邓肯在苏联主持舞蹈讲习所,提倡“自由造型”,反对芭蕾程式,带领学生演出了《国际歌》、《马赛曲》、《华沙革命歌》等舞蹈节目。К.Я.戈列伊佐夫斯基先后创办儿童芭蕾学校(1918~1919)和室内芭蕾舞团(1919~1925),编导了《莎乐美》(R.施特劳斯作曲,1922)和《牧神的午后》(C.德彪西作曲,1922)。他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舞蹈动作新颖奇特,带有明显的唯美主义和印象主义的特征。在20年代,苏联普遍存在私人舞蹈学校,仅莫斯科一地就有10多所。
  这个时期,新剧目不断出现,但一般都只演几场就退下舞台,很少成为保留剧目。当时的大多数编导学习K.C.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追求舞剧情节的完整性和逻辑性。J.-G.诺韦尔的 《舞蹈和舞剧书信集》第 1个俄译本的出版(1927)更为重视情节舞蹈和哑剧的戏剧芭蕾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
  戏剧芭蕾的兴衰(1927~1957)  1927年6月14日莫斯科大剧院上演苏联第 1部现代题材的舞剧《红罂粟花》(编剧:M.И.库里尔科,作曲:P.M.格利埃尔,编导:Л.A.拉希林、B.Д.季霍米罗夫)。作者保留了19世纪传统芭蕾演出特点──双人舞、变奏舞、娱乐性插舞和大型伴舞等结构形式和华丽的变幻场面,作了推陈出新的处理,第1次塑造了现代人物的舞蹈形象,其中的水兵舞《小苹果》是20年代创作英雄群舞的最成功的尝试。
      


  《红罂粟花》的创作,鼓舞了苏联舞蹈家们继续探索在芭蕾创作中表现现代题材和改编文学名著的热情。在20~30年代先后上演的优秀舞剧有:《巴黎的火焰》(编剧:B.B.德米特里耶夫、H.Д.沃尔科夫,作曲:阿萨菲耶夫,编导:B.И.瓦伊诺年,1932)、《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编剧:沃尔科夫,作曲:阿萨菲耶夫,编导:Р.В.扎哈罗夫,1934),《游击年月》(编剧:瓦伊诺年、德米特里耶夫,作曲:阿萨菲耶夫,编导:瓦伊诺年,1937)、《群山之心》(编剧:沃尔科夫、Γ.H.列奥尼泽,作曲:A.M.巴兰奇瓦泽,编导:B.M.恰布基阿尼,1938)、《劳伦西娅》(编剧:E.M.曼德尔贝格,作曲:A.A.克赖因,编导:恰布基阿尼,1939)。这些舞剧是“戏剧芭蕾”鼎盛时期的丰硕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历过曲折。例如:Д.Д.肖斯塔科维奇早期创作的几部芭蕾《黄金时代》(编导:瓦伊诺年,1930)、《螺丝钉》(编导:洛普霍夫,1931)和《清澈的小溪》(编导:洛普霍夫,1935),尽管音乐和舞蹈都有一些新颖的、引人入胜的精彩段落,但整个说来这些作品只把苏维埃社会和西方世界、道德高尚的人和品质恶劣的人作了简单的对比,并且结构粗糙,形象肤浅,因而归于失败。  


  40~50年代的苏联芭蕾艺术把“戏剧芭蕾”视为正统和主流。《罗密欧与朱丽叶》(编剧:А.И.皮奥特罗夫斯基、С.С.普罗科菲耶夫、С.Э.拉德洛夫,作曲:普罗科菲耶夫,编导:Л.М.拉夫罗夫斯基,1940)、《灰姑娘》(编剧:沃尔科夫,作曲:普罗科菲耶夫,编导:扎哈罗夫,1945)、《加雅涅》(编剧:К.Н.杰尔扎温,作曲:А.И.哈恰图良,编导:Н.А.阿尼西莫娃,1942)、《舒拉列》(编剧:А.С.法伊济、Л.В.雅各布松,作曲:Ф.З.亚鲁林,编导:雅各布松,1950)等。这些作品屡演不衰,成为苏联芭蕾的主要代表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但是,过分热衷于芭蕾戏剧化,片面追求舞剧的故事情节机械搬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也给苏联芭蕾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的影响。在50~60年代产生了一批粉饰现实、公式化、概念化的舞剧作品。尽管作者力图表现苏维埃现实生活重大题材,但在舞蹈处理上却千篇一律,缺乏新意,艺术上均为平庸之作,戏剧芭蕾开始走向衰落。为了寻求出路,一部分本来主张戏剧化的人开始尝试采用交响芭蕾手法,如拉夫罗夫斯基编导的《帕格尼尼》(作曲:С.В.拉赫玛尼诺夫,1960)和《古典交响曲》(作曲:普罗科菲耶夫,1966)即是比较成功的例子。另一些人则走向另一个极端,以朦胧晦涩的抽象手法表现现代题材,由于违反生活逻辑和芭蕾艺术本身规律,都遭到了失败。
  交响芭蕾的复兴和发展(1957~70年代)  1957年基洛夫剧院芭蕾舞团上演的《宝石花》(编剧:М.А.门德尔松-普罗科菲耶娃、拉夫罗夫斯基,作曲:普罗科菲耶夫,编导:Ю.Н.格里戈罗维奇)是苏联芭蕾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和《希望之岸》(编导:Ю.И.斯洛尼姆斯基,作曲:А.П.彼得罗夫,编导:И.Д.别利斯基,1959)一样,恢复了交响芭蕾的声誉,使舞蹈重新在舞剧中占有主导地位。它们以类似复调音乐的交响结构形式编排的舞蹈,表现重大题材,高度概括地塑造了舞蹈化的形象,舞剧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因素得到有机的统一和交融。从此,交响芭蕾成为苏联芭蕾的主流。
  60~70年代,苏联芭蕾一面发展前一个时期和20年代的优秀传统,一方面克服存在的缺点。音乐在舞剧演出中的作用也比以前增大,它不再是单纯的音响背景或渲染环境的色彩,而成了塑造音乐舞蹈形象的主要支柱。这个时期的较为重要的作品有:《英雄诗篇》(编剧、编导:H.Д.卡萨特基娜、B.Ю.瓦西廖夫,作曲:H.H.卡列特尼科夫,1964)、《阿谢尔》(编剧:H.H.哈里托诺夫、Б.哈利乌洛夫,作曲:B.A.弗拉索夫,编导:O.М.维诺格拉多夫,1967)、《山里的姑娘》(编剧、编导:维诺格拉多夫,作曲:M.M.卡日拉耶夫,1968)、《伊卡洛斯》(编剧:Ю.И.斯洛尼姆斯基,作曲:C.M.斯洛尼姆斯基,编导:B.B.瓦西里耶夫,1971)、《海鸥》(编导:М.М.普利谢茨卡娅,作曲:Р.К.谢德林,1980)等。但在这一段时间里,戏剧芭蕾仍有成功之作,如《雷电的道路》(1958)、《夜城》(1961)、《哈姆雷特》(1970)和《麦克白》(1980)等。然而更多的是既重舞又重戏的新型作品,如《爱情的传说》(1961)、《斯巴达克》(1968)、《安娜·卡列尼娜》(1972)、《伊凡雷帝》(1975)和《安加拉河》(1976)等颇有影响的舞剧。
  芭蕾在苏联十分普及,不少业余舞蹈团体上演芭蕾剧目片断和全剧,各主要专业芭蕾团体经常出国访问,一些青年演员多次在国际芭蕾比赛中获奖。据1980年统计,苏联拥有49个歌剧芭蕾舞剧院、16所舞蹈学校、3个附设在中等艺术学校中的舞蹈系科。莫斯科戏剧学院和列宁格勒音乐学院还设有舞剧编导系,培养编导人才。1981年底《苏联芭蕾》创刊。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4: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