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血吸虫病
释义 xuexichongbing
血吸虫病(卷名:农业)
schistosomiasis
  主要由扁形动物门吸虫纲(Trematoda)裂体科(Sch-istosomatidae)裂体属(Schistosoma)吸虫寄生于人、畜门静脉、肠系膜静脉和(或)盆腔静脉内引起的一种蠕虫病。日本裂体吸虫在中国和日本是危害最大的血吸虫,除寄生于人体外,还能寄生于黄牛、水牛、绵羊、山羊、猪、马、驴、骡、犬、猫和30多种野生动物。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和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共涉及包括台湾省在内的13个省市和自治区。此外,东毕属(Orientobilharzia) 吸虫和毛毕属(Trichobilharzia)吸虫分别寄生在兽类禽类血管中所引起的疾病也统称为血吸虫病。
  血吸虫的存在,特别是人体血吸虫,有悠久的历史。1973年中国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女尸和1975年湖北江陵纪南凤凰山出土的西汉早期墓男尸中均发现直肠和肝组织内有日本裂体吸虫卵 (见彩图),证实血吸虫在长江中游洞庭湖一带至少已流行2000多年。埃及裂体吸虫根据在木乃伊肾小管中发现的大量钙化虫卵,可证实已流行3000年以上。


  病原和分布  在中国,寄生于人和家畜、野生动物的血吸虫有16种左右,其中裂体属(特点是睾丸少于10个,卵巢椭圆形)的日本裂体吸虫在医学和兽医学上具有重要国际性意义。虫体雌雄异体,线状,雄虫乳白色,长1.0~2.2厘米,体表有微细小棘。口吸盘如杯状,两吸盘相距很近。体两侧缘向腹面卷曲,折成抱雌沟。雌虫暗褐色,经常卧于抱雌沟内,体长1.5~2.6厘米。虫卵70~100×50~80微米,卵壳侧有一小棘。分布于东亚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包括日本、中国和菲律宾群岛等。虫株已知有日本株、中国大陆株、中国台湾株和菲律宾株等。裂体属中较重要的其他血吸虫尚有:分布在非洲、南欧和西南亚的埃及裂体吸虫,分布在非洲、拉丁美洲和西南亚部分国家的曼氏裂体吸虫,以及分布在埃及、苏丹和印度的牛裂体吸虫、羊裂体吸虫、间插裂体吸虫和湄公河裂体吸虫等。
  裂体吸虫在其发育中需要中间宿主。日本裂体吸虫的中间宿主为钉螺(Oncomelania),其种类在各流行区有所不同。在中国大陆各省为湖北钉螺,在台湾省为台湾钉螺,在日本为片山钉螺,在菲律宾为四方钉螺。埃及裂体吸虫的中间宿主为卜螺、瓶螺、扁卷螺和椎实螺等。曼氏裂体吸虫为扁卷螺。含胚胎的虫卵随终末宿主的粪便(日本裂体吸虫、曼氏裂体吸虫)或尿(埃及裂体吸虫)排出,在淡水中孵化为带纤毛的毛蚴,在水中游动,钻入中间宿主螺体内,变成母胞蚴。通过无性繁殖,一个母胞蚴产生许多子胞蚴。母胞蚴体破裂而释出子胞蚴,移行到螺肝的淋巴腔,产生数目更多的尾蚴。从毛蚴到尾蚴的发育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在盛夏时约需2个月。成熟的尾蚴从螺体逸出,在水中游泳可达48小时,接触终末宿主皮肤时即能钻入。在终末宿主体内,幼虫随血液及淋巴液经右心到肺脏,稍后再经左心转入体循环,到达肝门静脉继续发育。此后移行到的最终寄生部位因虫种而异:日本裂体吸虫为前、后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埃及裂体吸虫为膀胱静脉;曼氏裂体吸虫为结肠和直肠的后肠系膜静脉。各种血吸虫在各自的寄生部位发育成熟。在宿主粪、尿中出现虫卵。
  东毕属(特点是睾丸多达60~120个,卵巢螺旋形)中较重要的虫种有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及其结节变种、邦氏东毕吸虫和陈氏东毕吸虫等,可寄生于黄牛、水牛、绵羊和山羊。邦氏东毕吸虫还可感染瘤牛,猪也有受感染的。在中国分布较广。在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几乎遍及全国。有些虫种还曾在苏联、法国、印度、伊拉克和蒙古等国发现。在中国,东毕吸虫的中间宿主为耳萝卜螺、折叠萝卜螺、卵圆萝卜螺和小土蜗等。生活史大体与裂体吸虫相似。
  流行病学  血吸虫病的流行必须具备 3个条件:含有虫卵的粪便到达水中;水中有适宜的中间宿主;易感的人或动物接触疫水。传染源是有血吸虫成虫寄生的人和家畜(或野生动物)。在同一地区人、畜血吸虫的感染率高低常有相关;经有效防治后,又有一致下降的现象,甚至野生动物感染率亦因人畜感染率的降低而降低。黄牛的易感性高于水牛,故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较水牛为高。放牧的山羊和猪也很易感染。牛的感染和发病率与其性别无关,但因年龄和饲养方法而有不同。3岁以下犊牛的感染率高于成年牛,在湖洲江滩放牧或水田耕作牛群的感染率高于舍饲或在山区放牧者。对粪便和水源缺乏必要的管理常是许多地方,特别是放牧家畜的湖沼地区传播本病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有水网地区、丘陵地区和湖沼地区 3种类型。后者可再划分亚型,包括洲滩型、洲垸型、湖汊型等。其原发性疫源地今已不易查明,而其次发性疫源地则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实即该病的地方病流行区,在中国原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丘陵地区、广西丘陵盆地地区、广东北江流域、福建沿海山地地区和云南江畔地区。这 6个地区称Ⅰ级次发性疫源地;其中传播强度更高的地区称Ⅱ级次发性疫源地,为具备疫源地 4要素包括宿主动物、中间宿主螺蛳、病原体血吸虫和生物生长区的易感地带。以人类为主要宿主的占绝大多数(其生物生长区为居民点),以家畜为主要宿主的也不少(其生物生长区为湖洲江滩),以野生动物(特别是沟鼠)为主要宿主的Ⅱ级次发性疫源地现已难于找到。
  症状和病变  初期症状由尾蚴侵入动物并在其中移行发育引起。尾蚴侵入处的皮肤发炎,形成小丘疹,家畜多发生在前膝和飞节。感染后约经5日,幼虫移行到肺脏引起肺炎,临诊上可见到咳嗽和荨麻疹。病畜表现微热,食欲不振,易于疲劳。急性期症状由成虫引起。感染后3~5周,病畜发热,有时排出混有血液或粘液的水样粪便,常发生腹痛。继之体重减轻,出现贫血。慢性症状是由虫卵在微血管内沉积和栓塞,以及在肠壁形成肉芽肿所引起。病畜被毛粗刚,失去光泽,极度消瘦,两膁深陷,精神萎顿。犊牛发育受阻,变成侏儒牛。病变主要表现在肠壁、肝脏和脾脏。在肠壁上形成小结节,继而汇合成大结节,有时形成出血性溃疡。在肝脏引起栓塞性间质性肝炎,初期显著肿大,质软,有压痛,进而变硬、萎缩,形成肝硬变。
  东毕吸虫尾蚴能钻入人的皮肤,引起皮炎。严重患病的犊牛发育缓慢,变成侏儒牛。母畜不孕,孕畜流产。
  诊断和防治  生前诊断日本血吸虫病,一般采用粪便检查法和活体组织检查法。在粪便中或活体组织内找到虫卵,或由虫卵孵出毛蚴便可确诊。作粪便检查时,常用的是粪便孵化法,包括沉淀换水法、尼龙筛淘洗法、塑料瓶顶管法、棉析法和湿育法等。活组织检查法主要是直肠粘膜检查。在虫体成熟产卵之前可用免疫学诊断法,作早期诊断,目前应用的有环卵沉淀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死后诊断用剖检法,采取肝组织和直肠粘膜压片检出虫卵,或从门脉和肠系膜静脉冲洗出虫体。近来也有人把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方法用于诊断东毕吸虫病。
  对日本血吸虫病的治疗,以往多用锑剂、血防-846(六氯对二甲苯)等。近年来应用敌百虫口服治疗水牛血吸虫病;硝硫氰胺口服和静脉注射治疗水牛、黄牛血吸虫病;吡喹酮口服或肌肉、静脉注射治疗黄牛血吸虫病。硝硫氰胺也曾试用于黄牛东毕吸虫病。此外,还曾报告用海蒽酮、羟胺喹治疗曼氏血吸虫病;用敌百虫治疗埃及血吸虫病,以及用吡喹酮治疗人体日本血吸虫病。预防可有多种方法,而以消灭中间宿主最为重要。在流行区,中国曾大规模采用土埋、围垦和化学药品,并结合水利灌溉来扑灭螺蛳和铲除其孳生地。用发酵法处理粪便可以消灭虫卵。此外,个人防护,饮水、畜舍卫生,以及利用适宜季节放牧、避免感染和净化疫源等,也很重要。虫苗免疫尚在试验阶段,死苗未获满意结果,活苗免疫功效较好。用生物技术预防血吸虫病正在研究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4: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