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耆那教美术
释义 Qinɑjiɑo meishu
耆那教美术(卷名:美术)
art of Jainism
  印度的宗教美术。耆那教是公元前6~前5世纪与佛教同时兴起的代表刹帝利反婆罗门教思潮的一种宗教,创始人筏驮摩那,基本教义为:业极轮回、灵魂解脱,提倡无害和苦行。公元1世纪,该教分裂为天衣派和白衣派,后又出现众多流派。耆那教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其他宗教的因素,特别是印度教诸神和传说,在建筑、雕刻和绘画方面取得成就。
  建筑  早期耆那教建筑保存下来的极少,与佛教建筑结构区别不大,窣堵波下一般藏置耆那教祖师大雄的舍利,石窟多为供有大雄雕像的单一禅室和岩凿居室。代表建筑有在康迦梨提拉发掘出的巽伽-贵霜晚期的窣堵波和位于灵鹫山的松班达尔两座岩雕居室等。此外,北德干也发现了若干石窟。笈多王朝古典时期的耆那教建筑,中晚期受印度教建筑影响,寺庙规模庞大,宏伟壮观,注重绘画、雕刻艺术与建筑的有机结合。比尔萨地区的乌达耶吉里第20窟,布杜戈代的岩壁神龛和埃洛拉石窟的第30~34号5座窟,是该时期的优秀作品。中世纪,耆那教艺术的中心基本上在古杰拉特和拉贾斯坦等地区,建筑艺术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最著名的实例,是建于10世纪左右的阿布山上的迪尔瓦拉和丹加尔两神庙,通体采用白色大理石材料,精雕细镂,形体优雅轻快。15世纪后期,随着伊斯兰教艺术的渗入,在装饰造型方面又产生了新的变化。
  雕刻  早期耆那教雕刻的发展,可追溯到孔雀王朝(公元前3世纪),耆那教的浮雕作品,首先在马图拉出现。贵霜时代,耆那教造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仍与佛教造像雷同。直至笈多时代才开始形成其宗教的特有样式,其特点是:中心是居于莲花或狮子座上的大雄像,两侧侍立男女药叉,装饰雕刻题材,大多为早期印度教诸神。6~7世纪,出现了单独的男女药叉和三身耆那像等题材。自8世纪起,耆那教美术追随其他印度艺术风格,寺庙周壁布满数以千百计的人物、动物浮雕和圆雕。11世纪根据《耆那传》制作的浮雕开始出现,雕刻装饰风格更趋于程式化,随后,雕刻艺术日渐粗陋衰落;将雕像嵌置银质或玻璃玉石眼球成为时髦风尚。
     


  壁画及其他  耆那教的壁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存留下来有年代可考的作品,尚未能超过7世纪以前。布杜戈代小型窟龛中的7世纪初的精妙壁画,除天花板上的神祇形象外,内容大多为世俗性质。埃洛拉石窟等处的天顶壁画残迹,描绘有巴湿伐那陀(耆那教二十三祖)传说和男女药叉等形象,作风古朴典丽。北印度11世纪前的壁画没有保留下来,11世纪后出现了根据耆那教教义和传说绘制的文献插图作品,尔后又产生了大量的风俗画,这些作品,构图简洁,色调单纯,具有浓郁的传统风格和乡土气息,对于拉杰普特绘画的崛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2: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