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 |
释义 | E-Yu-Wɑn Suqu Di-si Ci Fɑn Weijiɑo 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卷名:军事) Fourth Counter-Campaign against “Encirclement and Suppression” in Hubei-Henan-Anhui Soviet Area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反对国民党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亦称鄂豫皖苏区)大规模“围剿”的作战。 1932年6月,由蒋介石亲任总司令的豫鄂皖3省“剿匪总司令部”,以其所属的中、右两路军共26个师又5个旅,计30余万人,组织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其中路军司令部设信阳(后移广水),其右路军司令部设六安,企图以重兵迫红军于长江沿岸而歼灭之。 这时,中国共产党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书记兼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国焘,积极贯彻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并过分估计红军进攻黄安、苏家埠等 4次战役的胜利,盲目轻敌,认为蒋介石亲自指挥的第四次“围剿”不堪一击,不但不作反“围剿”的准备,反而坚持不停顿的进攻战略,先是命令红军向平汉铁路信阳至广水段出击,后又令红军南下夺取麻城,实现威逼武汉的计划。 8月7日,国民党军开始大举进攻。10日,中路军第6、第2纵队各 3个师由西、北两面向黄安(今红安)城和七里坪进攻。张国焘被迫决定撤麻城之围,令红四方面军主力仓促西进堵击,使红军反“围剿”作战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地位。红军先在黄安城以西地区迎击第 6纵队,继在七里坪倒水河以东阻击第2纵队。两战歼国民党军5000余人,但未能扭转被动局面,红军却遭到重大伤亡和消耗。随后,红军主力转移檀树岗地区。 8月22日,第2纵队避开檀树岗一带险要地势,绕道黄陂站向宣化店集结,拟经陡山河与第 1纵队靠拢,会攻鄂豫皖苏区政治中心新集(今新县)。张国焘把国民党军这一调整部署的行动错认为溃退,令红军主力北上打第 1纵队。红军刚到达新集以北,第2纵队4个师便由西面赶来。红军遂在浒湾西北和西南的胡山寨迄金兰山一线阻击,9月 1~5日连日激战,歼国民党军2000余人。在此期间,国民党军第1、第6纵队分别从北面和南面向红军侧后进逼,与第2纵队构成3面合围之势。红军续战不利,向皖西金家寨地区转移。国民党军以第2和第6纵队尾追,以第1纵队和右路军各纵队分头堵击。9月底,红四方面军主力南下,拟攻英山,因未获战机,即向黄安、麻城地区转移。 10月 8日,红四方面军主力抵达黄安城以西河口地区,与国民党军第1、第88师各一部遭遇,歼其2000余人。次日国民党军第 2、第3纵队等部从东、南、北3面逼近。在此形势下,张国焘失去在鄂豫皖苏区坚持斗争的信心,于10日在黄柴畈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红军主力转到外线。会后,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率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苏区,从广水、卫家店间越过平汉铁路,实际上开始了战略转移。此次反“围剿”,红军和鄂豫皖苏区人民进行了英勇斗争,但终因张国焘战略指导上的错误而未能取得胜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