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阿拉伯天文学
释义 alabo tianwenxue
阿拉伯天文学(卷名:天文学)
Arabic astronomy
  也称伊斯兰天文学或穆斯林天文学。一般所说的阿拉伯天文学是指公元七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后直到十五世纪左右各伊斯兰文化地区的天文学。在这段时期里阿拉伯天文学大体形成了三个学派,即巴格达学派、开罗学派和西阿拉伯学派。
  巴格达学派  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中国史称黑衣大食)于762年在巴格达建都以后,除了直接接受巴比伦和波斯的天文学遗产以外,又积极延揽人才,翻译印度婆罗门笈多著的《增订婆罗门历数全书》和希腊托勒密著的《天文学大成》等许多书籍,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829年巴格达建立天文台,在这里工作过的著名天文学家有法干尼等人。法干尼著有《天文学基础》一书,对托勒密学说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贾法尔·阿布·马舍尔著《星占学巨引》,后来在欧洲传播甚广,是1486年奥格斯堡第一批印刷的书籍之一。塔比·伊本·库拉发现岁差常数比托勒密提出的每百年移动一度要大;而黄赤交角从托勒密时的 23°51′减小到 23°35′。把这两个现象结合起来,他提出了颤动理论(the theory oftrepidation),认为黄道和赤道的交点除了沿黄道西移以外,还以四度为半径,以四千年为周期,作一小圆运动。为了解释这个运动,他又在托勒密的八重天(日、月、五星和恒星)之上加上了第九重。
 
 


  塔比·伊本·库拉的颤动理论,曾为后来许多的穆斯林天文学家所采用,但是他的继承者巴塔尼倒是没有采用。现在知道这种理论是错误的。巴塔尼是阿拉伯天文学史上伟大的天文学家,伊斯兰天文学中的重要贡献,大多是属于他的。他的最著名的发现是太阳远地点的进动;他的全集《论星的科学》在欧洲影响很大。
  比巴塔尼稍晚的苏菲所著《恒星图象》一书,被认为是伊斯兰观测天文学的三大杰作之一。书中绘有精美的星图,星等是根据他本人的观测画出的,因而它是关于恒星亮度的早期宝贵资料,现在世界通用的许多星名,如Altair(中名牛郎星)、 Aldebaran(中名毕宿五)、Deneb(中名天津四)等,都是从这里来的。
  巴格达学派的最后一位著名人物是阿布·瓦法,他曾对黄赤交角和分至点进行过测定,为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写过简编本。有人认为他是月球二均差的发现者,但又有人认为,这项发现还是应该归功于第谷。
  阿布·瓦法以后,至阿拔斯王朝灭亡的一百六十多年中,巴格达学派再无重大发展。1258年蒙古军灭掉阿拔斯王朝,建立伊尔汗国。1272年,伊尔汗国建立马拉盖天文台(在今伊朗西北部大不里士城南),并任命担任首相职务的天文学家纳西尔丁·图西主持天文台工作。这个天文台拥有来自中国和西班牙的学者,他们通力合作,用了十二年时间,完成了一部《伊尔汗历数书》(西方称《伊尔汗天文表》)。阿拉伯人称之为Zij-i īlkhānī。“Zij”与印度的悉檀多(历数书)相当,中国元代音译为“积尺”。西方则称为“表”或“天文表”。商企翁、王士点撰的《祕书监志》中有“积尺诸家历”,指的就是各种阿拉伯历数书或天文表。《伊尔汗历数书》中测定岁差常数为每年51″,相当准确。一百多年后,帖木儿的孙子乌鲁伯格又在撒马尔罕建立一座天文台。乌鲁伯格所用的象限仪,半径长达40米。他对一千多颗恒星进行了长时间的位置观测,据此编成的《新古拉干历数书》(今通称《乌鲁伯格天文表》)是托勒密以后第一种独立的星表,达到十六世纪以前的最高水平。
  开罗学派  公元十世纪初,在突尼斯一带建立了法提玛王朝(909~1171年,中国史称绿衣大食)。这个王朝于十世纪末迁都开罗以后,成为西亚、北非一大强国,在开罗形成了一个天文中心。这个中心最有名的天文学家是伊本·尤努斯,他编撰了《哈基姆历数书》(西方称《哈基姆天文表》),其中不但有数据,而且有计算的理论和方法。书中用正交投影的方法解决了许多球面三角学的问题。他汇编了自 829年至1004年间阿拉伯天文学家和他本人的许多观测记录。977年和978年他在开罗所作的日食观测和979年所作的月食观测,为近代天文学研究月球的长期加速度提供了宝贵资料。
  与伊本·尤努斯同时在开罗活动的还有一位光学家海桑。他研究过球面像差、透镜的放大率和大气折射。他的著作通过R.培根和开普勒的介绍,对欧洲科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西阿拉伯学派  西班牙哈里发王朝(又称后倭马亚王朝,中国史称白衣大食)最早的天文学家是科尔多瓦的查尔卡利。他的最大贡献是于1080年编制了《托莱多天文表》。这个天文表的特点是其中有仪器的结构和用法的说明,尤其是关于阿拉伯人特有的仪器──星盘的说明。在《托莱多天文表》中,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托勒密体系作了修正,以一个椭圆形的均轮代替水星的本轮,从此兴起了反托勒密的思潮。这种思潮由阿芬巴塞发端,阿布巴克尔和比特鲁吉为其继承者。他们反对托勒密的本轮假说,理由是行星必须环绕一个真正物质的中心体,而不是环绕一个几何点运行。因此,他们就以亚里士多德所采用的欧多克斯的同心球体系作为基础,提出一个旋涡运动理论,认为行星的轨道呈螺旋形。其后,信奉基督教的西班牙国王阿尔方斯十世,于1252年召集许多阿拉伯和犹太天文学家,编成《阿尔方斯天文表》。近年有人认为这个表基本上是《托莱多天文表》的新版。
  正当西班牙的天文学家抨击托勒密学说的时候,中亚一带的天文学家比鲁尼曾提出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学说。他在写给著名医学家、天文爱好者阿维森纳的信中,甚至说到行星的轨道可能是椭圆形而不是圆形。马拉盖天文台的纳尔西丁·图西在他的《天文学的回忆》中也严厉地批评了托勒密体系,并提出了自己的新设想:用一个球在另一个球内的滚动来解释行星的视运动。十四世纪大马士革的天文学家伊本·沙提尔在对月球运动进行计算时,更是抛弃了偏心均轮,引进了二级本轮。两个世纪以后,哥白尼在对月球运动进行计算时,所用方法和他的是一样的。阿拉伯天文学家们处在托勒密和哥白尼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参考书目
 S.H.Nasr,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IslamHarvard Univ.Press,Cambridge,1968.
 A.M.Sayǐlǐ,The Observatory of Islam,Türk TavihKurumu Basi mevi,Ankara,1960.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