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谱牒 |
释义 | pudie 谱牒(卷名:中国历史) 记录氏族世系的书。熟悉或编纂谱牒的学问称为谱学。中国古代最早的谱牒是《世本》,记黄帝以来到春秋时列国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已亡佚。魏晋南北朝时社会重门阀,士族为了维护其世代相传的优越社会地位,以区别于庶族寒门,谱牒成为重要工具之一,谱学因而广泛流行。 东晋太元(376~396)中,员外散骑侍郎平阳人贾弼第一个广泛搜集各氏族的谱牒,所及地域,包括十八州、一百一十六郡,汇总共有七百一十二卷。朝廷给他配备令史、书吏,抄写完成藏于皇家的秘阁。当时东晋所属实州侨州各九,十八州当即指全境而言。南齐王僧孺也编集《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梁武帝时编纂《十八州谱》六百九十卷。他们都沿袭旧名十八州,意为王朝所辖全境。卷帙如此庞大,可能是合北来侨姓与南土高门,兼包士族与庶族谱牒在内的著述。据《隋书·经籍志》所载,谱牒类别除总集之外,南朝有专述一地的谱牒,如《江州诸姓谱》十一卷、《袁州诸姓谱》八卷、《扬州谱抄》五卷等。有一族的谱牒,如《谢氏谱》十卷、《杨氏血脉谱》二卷等。姻戚关系也为门阀社会注重,所以还有《齐永元中表簿》之类的书。据近人不完全统计,各书所见可以知名的魏晋南北朝谱牒著述,计有总谱二十三种、家谱六十二种、皇室谱十五种、以州郡标题者十三种,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南朝。从梁代开始,政府设立谱局。东晋贾弼开创谱学以后,子孙世传其学,宋有贾匪之,齐有贾渊(唐人避讳称其字希镜),梁有贾执,隋有贾冠,绵延近二百年。此外,齐时琅邪王俭、梁时东海王僧孺,都精于谱学,有所撰述,即刘知几《史通·书志》所指的“江左两王”。所以《隋书·经籍志》称谱牒是“齐梁之间,其书转广”。 北方自从十六国以后,战乱频仍,谱牒损失殆尽。北齐魏收修《魏书》时,曾广泛搜集,并把谱牒中的世系尽量收入。《隋书·经籍志》中所列谱牒,属于北朝者很少。北魏太和(477~499)时有《方司格》(司亦作思),记录各郡中正呈报的本地姓族次第,一直受到重视。该书篇幅只有一卷,当是把境内各郡的士族按门第高下排列成为表格,以便一目了然,供选官时参考,类似唐代的氏族志,而不是具有全部氏族的世系和人名的家谱或族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谱牒今已无存,只有从宋人所修《新唐书》的《宰相世系表》和宋汪藻的《世说人名谱》可约略窥见当时家谱的原型。 谱牒的作用,约有四个方面:①当时朝廷任官命职要考虑人选的门第和家世,必须参考谱牒。担任选拔人才的吏部官员,一定要谙练“百氏”,亦即熟悉谱牒,否则不能胜任。②士族一般不负担徭役兵役,而庶族则否。政府为了征发,要防止庶族冒充士族,规避徭役。除户籍上表明这种区别之外,谱牒也是一种依据。③当时婚姻注重门当户对,结姻亲时定要了解对方门第家世和世代仕宦情况,谱牒是必要的参考。④当时社会风习重避家讳,与人谈话中如触及对方父祖的名讳,即为不敬。新官到任后,下属请问其父祖名讳,以免触犯。据《宋书》载:王弘一日之内接待千名客人,而谈话能不触犯一个人的家讳,因为他熟读贾弼所编谱牒。 谱牒姓氏之学,到唐代还很重视,此类书有《元和姓纂》、《姓氏录》、《贞观氏族志》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