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肝风内动证
释义 ganfeng neidongzheng
肝风内动证(卷名:中国传统医学)
Endogenous Wind of Liver
  肝脏阴阳气血平衡失调,功能失常所引起,临床以眩晕、动摇、震颤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肝风”一词始见于《内经》,历代医家遵《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对风生于肝的机理颇多阐发。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分析中风的病因病机中,明确提出了“肝风内动”一词。1949年以后的各版中医院校统编教材及相关著作中对肝风内动皆有系统论述。
  风性善动,故凡出现眩晕欲仆,手足抽搐,震颤等具有“动摇”特征的症状者,即为“风证”。其中由肝病所致的风证,即为肝风内动证。根据成因及其表现的不同,又可分为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四种类型。
  肝阳化风 即肝阳亢逆无制而出现动风。多为肝阴亏虚,阴不潜阳,肝阳上升所致。临床表现以眩晕或头痛,或肢颤、语言蹇涩、手足麻木、步履不正,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等为主。阳盛化风,肝风内旋,上扰头目,则天旋地转,眩晕欲倒;风阳上扰清窍,则头痛不止;风动筋挛,则肢颤;足厥阴肝脉络舌本,风阳窜扰络脉,则语言蹇涩;肝阴亏损,筋脉失养,则手足麻木;风动于上,阴亏于下,上盛下虚,故步履不正,摇摆不稳。若病情进一步发展,风阳暴升,气血逆乱,肝风挟痰上蒙清窍,心神昏愦,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风痰窜扰脉络,患侧气血运行不利,弛缓不用,则致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痰阻舌根,则舌体僵硬,不能言语。多见于眩晕、头痛、中风及西医的高血压、脑血栓形成、脑出血等疾病。治疗以镇肝熄风为法,常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之类。
  热极生风 即热邪炽盛,引动肝风。多因温热病,邪热鸱张,燔灼肝经所致。临床表现以高热神昏、躁扰如狂、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舌红或绛、脉弦数为主症。热邪亢盛,充斥肌肤,故高热灼手;热传心包,心神愦乱,则神志昏蒙,躁扰不安如发狂;热灼肝经,津液受烁,筋脉拘急,故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热邪内犯营血,则舌色红绛;脉弦数,为肝经火热之征。多见于温热病极期及西医的脑炎、脑膜炎、中毒性痢疾、败血症等疾患。治疗以凉肝熄风为法,常用羚羊钩藤汤之类。病情严重,治疗不当者,可留有失语、痴呆、肢体运动障碍等后遗症。
  阴虚动风 即阴液亏虚,筋脉失养引动肝风。多为温热之邪久稽,耗伤阴液,或内伤久病,阴液亏损所致。临床表现以头晕耳鸣、手足蠕动、发痉为主症,兼见两目干涩,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或脉细无力等。肝阴不足,虚风内旋,故头晕耳鸣;肝阴亏虚,筋脉失养,故见手足蠕动、发痉;肝开窍于目,肝阴不足,目失所养,故两目干涩;阴虚则内热,虚热内蒸,则五心烦热;虚热内扰营阴,则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或脉细无力,为阴虚内热之象。多见于温热病后期、眩晕、虚劳及西医的高血压等病。治疗以滋阴熄风为法,常用大定风珠之类。
  血虚生风 即肝血亏虚,血不荣筋,虚风内动。多因素体血虚,或久病血虚所致。临床表现以肢体麻木、手足震颤为主症,兼见眩晕耳鸣,面白无华,夜寐多梦,或妇女月经量少,经闭,舌淡苔白,脉弦细。肝主筋,血虚则筋脉失养,故肢体麻木,手足震颤;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面,则眩晕耳鸣,面白无华;血虚则魂无所安,故夜寐多梦;妇女肝血不足,不能充盈冲任之脉,故月经量少,甚则闭经。多见于眩晕、失眠、月经不调及西医的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等病。治疗以养血熄风为法,常用四物汤之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5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