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九歌
释义 jiuge
《九歌》(卷名:音乐 舞蹈)
Nine Songs
  中国古代乐曲。先秦的祀神乐舞。一般指夏启时传说的乐舞,主要指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所写的楚辞作品。
  关于《九歌》源自夏启的说法有二:一说为夏启从天帝处获得的乐歌;一说指夏启祭祀天帝时所用的乐歌。在史书记载中,它常和《九辩》并提,和《九韶》的关系密切。《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夏后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开焉得始歌《九招》。”《九辩》指其舞蹈部分,《九歌》指其乐歌部分。“辩”,含有变化之意。“九”,在古代曲籍中常用以虚指多数,形容极至。
  屈原的《九歌》是在他被逐后,依据湘水、沅水一带民间祭神乐歌形式而创作的一套结合舞蹈的大型组歌。据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南宋朱熹认为,屈原是依据巫觋乐歌,删掉民间原作“鄙俚”、“亵慢淫荒”的词句,同时寄托了“忠君爱国”之意。近人大体承袭了上述王、朱两种说法。但并不同意王逸的“托之以风谏”和朱熹的寄托“忠君爱国”之说。
  《九歌》共11篇,目次、标题和内容一般理解如下:①《东皇太一》,为天神。描绘开始祭神时隆重的歌舞场面,是迎神乐歌;②《云中君》,为云神;③《湘君》,为湘水男神,旧说认为是舜;④《湘夫人》,湘水女神,旧说认为是舜的二妃娥皇、女英;⑤《大司命》,司寿夭的男神;⑥《少司命》,司寿夭的女神,一说专司儿童寿夭,大司命的妻子;⑦《东君》,太阳神;⑧《河伯》,男性河神,即黄河神;⑨《山鬼》,女性山神,一说即巫山神女;⑩《国殇》,指楚国阵亡将士。本篇是对他们的赞颂和祭悼;(11)《礼魂》,礼送以上各神祗、人鬼,是送神乐歌。11篇中除《东皇太一》、《礼魂》、《国殇》外,其余各篇中描写了神与神间,神与人间倾慕眷恋之情,洋溢着人世的真挚情感。《九歌》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气息。它广泛地描绘了战国时期楚国特有的山川风物和社会生活,形象地记录了古老的神话传说,是渊源久远的楚国文化的生动体现。它兼擅叙事抒情,想象丰富,词藻华美,格调清新奇丽。它的句式已突破了《诗经》中常常采用的四音,多用加嵌一“兮”字的五音,但又不限于此,形成错落参差、结构多变的长短句。它的音乐属于汉代始多见于文字记载的楚声。楚声虽不在《诗经》十五国风的范围之内,但它同样是一种历史悠久、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歌调。如春秋时期楚国伶人在琴上演奏的音调,当时被称为“南音”,它们显然不同于中原地区的音调,是颇具特色的楚声。今人虽已难以了解《九歌》音乐的具体风貌,但仍能从其文辞方面体会其乐歌句式结构的活泼多姿,律动的铿锵顿挫。《九歌》的11篇都有韵,除首尾两篇外,各篇都有转韵,甚至达6、7次之多,这可能和民间歌曲结构的影响有关。由于《九歌》的各篇歌词结构不一,可以判断其所用曲调并不单一,故可理解为“组歌”。《九歌》中所见乐器包括了击乐器鼓、钟,管乐器竽、(即篪)、参差(即排箫),弦乐器瑟,共6种。《九歌》描写的祭祀歌舞,展现了一幅五音繁会,翩跹满堂的古代祭祀歌舞场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5: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