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范畴 |
释义 | fanchou 范畴(卷名:哲学) categories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范畴是人类在一定历史时代理论思维发展水平的指示器,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各门具体科学都有各自的范畴体系。哲学范畴不同于各门具体科学的基本概念,它不是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的反映,而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过程最本质、最普遍的联系的反映。哲学范畴对各门具体科学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范畴一词语出希腊文,原指表达判断的命题中的谓词。汉语“范畴” 是取《洪范》中“洪范九畴” 的意思。主要指分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对范畴体系进行了较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将单个的词分为10类即他所说的10个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活动、遭受等。哲学范畴从产生时起,就一直同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相联系。在I.康德哲学中,范畴是先验的并仅仅是主体规定,即知性自身先天具有的纯概念。它是整理感性材料的直观形式和悟性形式。康德的范畴有12个,分成4类:①量的范畴(统一性、多样性、全体性);②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③关系的范畴(依附性与存在性、因果性与依存性、交互性);④样式的范畴(可能性-不可能性、存在性-非存在性、必然性-偶然性)。G.W.F.黑格尔在《逻辑学》一书着重研究了范畴的运动和转化。他按照“正、反、合”的程序来安排范畴的结构,推演范畴的转化。在他看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范畴,前者潜在地包含着后者,后者则以扬弃的形式包含着前者。从而揭示了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但是,黑格尔对范畴本性的理解是唯心主义的,他把范畴看作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和自我认识的产物。这种观念否认了范畴的形成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取消了范畴内容的客观性。唯物辩证法是对人类历史的实践和认识经验的科学概括,是一个严密的范畴体系,这些范畴包括:单一、特殊、普遍、形式、内容、本质、现象、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等等。 范畴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范畴作为思维的形式是主观的;范畴的内容则是客观的,范畴是对现实的反映,是对现实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的概括。范畴也是主体和客体联系的纽结。客观世界普遍的关系结构,通过亿万次实践,内化、积淀为人的思维的稳定的范畴结构,形成了范畴体系,成为人们在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外部世界的中介环节。认识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形成概念、范畴的过程。这一过程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化和自觉性的增强。在认识过程中,范畴使知觉、经验、知识条理化,通过范畴的作用,主体在思维中逼近、复制客体,使认识经过实践检验而走向客观真理。 任何范畴都是包含诸种要素的概念系统,范畴的本质表现在构成它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中。诸种范畴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对立的范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和转化。原因和结果、同一和差别、现象和本质等辩证法范畴的对立不是绝对的,其中一极作为胚胎存在于另一极之中,在一定条件下一极就转化为另一极。哲学和各门具体学科正是通过范畴的这种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构成了它们自身的范畴体系。只有通过范畴体系,才能有条件地、近似地反映永恒运动和发展的客观世界。任何范畴都是确定性和流动性的辩证统一,范畴体系的结构是历史的、变化的,不是僵死的、凝固的。以往的范畴是人类认识史的概括,是一定历史阶段科学认识成果的凝结。随着客观现实的发展和科学认识的进步,不仅范畴的数量和内容日益丰富,而且由于个别范畴的意义和地位的改变,也会引起整个范畴体系结构的变化。建立范畴体系的基本原则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即整个范畴体系的逻辑发展顺序以简化和扬弃的形式包含、再现着事物形成的历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