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茶法
释义 chɑfɑ
茶法(卷名:经济学)
  中国封建政权对茶叶实行征税或专卖的政策法令。始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与竹木漆同收什一之税;贞元九年(793)起,变为独立的专税,分等计价,按值计征,每十税一,称税茶钱。长庆时茶税税率增为15%,并改为从量计征;官府以弥补损耗之名,在应税数量外再加斤两,以增税入。文宗太和九年(835),一度改税茶为榷茶(专卖)。茶树的种植、茶叶的制造销售全部收归官营,旋即作罢。唐武宗时开始,茶叶虽仍由民制商销,但官收重税,取走大部分茶利,并制定法律,禁止避课走私,保障“正茶”商人权益。实际上已由税而榷,属于间接专卖的性质。由于增税、加耗和地方横敛,茶叶成为当时一种突出的重税高价商品。“私贩益起”,政府对私茶之处罚益趋严酷,动辄处以死刑。
  北宋的茶叶,除淮南实行官卖和四川广南不实行专卖(不能出境)外,其他地区都实行通过商人运销的间接专卖制。园户生产的茶,部分折交租税,留少量自食,余尽以低价卖给官府,私卖者判重罪,交售时要负担20~35%的损耗,对官府预付的本钱要付20%的利息,官府以高出原价倍余至数倍的价格,将茶转售与茶商,商人缴钱后凭交引提货,在官卖以外地区销售。有时,商人在沿边交纳粮草,官府按优待价折付茶叶,称为入中法;以现钱购茶则称为现钱法;又行贴射法,即商人出钱向园户买茶,官府坐收进销差价,不再支付茶本。北宋中叶,茶法屡变,都是官府与商人争夺茶叶利润的反映,由于私贩盛行,官茶陈积,园户隐匿好茶,以示反抗,榷茶之弊日深。到仁宗嘉祐四年(1059),决定取消茶叶专卖,实行通商法(福建除外),将原茶课收入减轻后均摊于园户身上,园户交纳租钱后可自由卖茶,商人交纳茶税后可直接向园户买茶,不受官府干涉。通商法促进了茶叶的生产和正常流通。但北宋末蔡京(1047~1126)当政,厉行官府专利政策,罢通商法,实行引卖制,即商人缴钱买茶引,凭引向园户购茶,由官吏监督就场秤发。茶引钱很高,由官府净拿,买茶自付茶价。盛茶的笼篰由官府专制,严密封印,用私笼篰者以私茶论。这是一种“商专卖”(委托专卖)的形式,严密的引卖制度由此开始。
  元代茶叶专卖,仍用引卖制,实行高价重课政策,并以增发茶引来增加财政收入,对人民为害甚重。明代茶叶在内地的销售沿用卖引之法,惟茶税很轻,茶课收入较前代大减,茶叶专卖“只严于边市”茶马贸易之中。清承明制,仍用茶引,但控制日益放松,课税也不重,到清后期废止茶叶专卖而改由民间自由经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4 14:4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