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裂变同质异能素
释义 liebian tongzhiyinengsu
裂变同质异能素(卷名:物理学)
fission isomers
  一种新型的同质异能素,它是以自发裂变为主要衰变方式的、处于特殊激发态(裂变同质异能态)的重核素,与同一核素的基态相比,自发裂变半衰期短得很多,相差可达1020倍以上。裂变同质异能态的激发能一般为2~3兆电子伏。裂变同质异能素的存在是1962年由С.М.波利卡诺夫等人首次发现的。B.M.斯特鲁金斯基1967年提出的双峰裂变势垒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以及另外一些当时尚未得到解释的事实。
  经典的液滴模型裂变理论认为,在裂变过程中,原子核发生形变,形变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断开成两部分。随着形变的增大,原子核的势能先是上升,到达一极大值,然后再下降(如图中虚线所示),这就是裂变势垒。斯特鲁金斯基把核壳层模型的概念从球形核推广到大形变核(见综合模型),对上述液滴模型理论进行校正。由于大形变的壳修正,某些中子数接近147的原子核,势能曲线上出现一个凹坑,形成了两个峰(如图中实线所示)。这样的势垒称为双峰势垒。
 


  对于双峰势垒,除了基态(在图中C点)外,还存在一个亚稳的同质异能态(在图中 D点)。它和基态之间由一个势垒(内垒A)隔开,所以尽管自旋差异不大,核素也不会很快跃迁回基态去。核素可以穿透外垒 B而发生自发裂变。同基态的自发裂变相比,穿透的势垒要低得多,也薄得多,所以自发裂变半衰期比基态的短很多。
  裂变同质异能态的成因与原子核的一般同质异能态(见同质异能素)的不同,并非由于较大的自旋差异,而是由于该态原子核的形状同基态的不一样,所以又被称为形状同质异能态。有趣的是,形状同质异能态本身还可以具有自己的自旋同质异能态(如在图上 E处)。因此,一个核素可以有两个裂变同质异能态,它们之间自旋相差很大,激发能、寿命也不一样。
  到1979年为止,在铀、镎、钚、镅、锔、锫的33个核素中(质子数92~97,中子数141~152),总共已观察到44个裂变同质异能素,以钚、镅为最多。其中,半衰期最短的只有10-12秒量级,最长的为14毫秒。
  裂变同质异能素的发现及深入研究,丰富了人们对于裂变过程的认识,也加深了对于重原子核特性的了解。
  参考书目
 R.范登博施、J.R.休伊曾加著,黄胜年等译:《原子核裂变》,原子能出版社,北京,1980。(R. Vandenbosch, J.R.Huizenga,Nuclear Fission,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and London,197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6: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