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肿瘤
释义 zhongliu
肿瘤(卷名:农业)
tumor
  一个异常的组织团块或细胞群体,瘤细胞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良性肿瘤生长较慢,并只限于一定的范围,一般不危及生命,如腺瘤和纤维瘤等。恶性肿瘤进行杂乱无序和不受控制的生长,以至向外浸润、扩散,最终能致命,如腺癌和纤维肉瘤等。有的肿瘤甚至会表现全身化特性,如白细胞转化而成的白血病(也称血癌)。肿瘤的良性与恶性,主要是由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研究家畜或动物肿瘤的学科称为兽医肿瘤学或动物肿瘤学。
  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细胞获得完成特定功能和一定结构的发育过程称为分化。分化过程同时伴有生长、代谢等活动的变化。细胞失去分化能力称为间变。瘤细胞大致可区别为分化的和未分化的两类。分化程度的大小同肿瘤的良性与恶性有关。良性肿瘤生长慢、分化程度高;疑似恶性的肿瘤分化中度;恶性肿瘤分化不良;高度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又未分化。正常细胞在繁殖过程中每当与周围细胞接触时就停止分裂(称为细胞增生的接触抑制);而瘤细胞则仍继续增生,并重叠成堆。有些具有运动力的正常细胞如纤维母细胞,每当与其他细胞接触时便会收缩并停止活动(称为细胞运动的接触性抑制);多数瘤细胞也具有运动能力,但当其与其他细胞接触时却仍继续运动。瘤细胞这种接触抑制机制上的变化可能是其环鸟苷酸 (cGMP)生成降低和Ca++浓度变小的结果。正常细胞之间都有一定的粘着力;瘤细胞的粘着力则较小,故易于相互分离,这可能与瘤细胞的缝隙连接和紧密连接减少或消失,以及细胞膜的Ca++浓度降低有关。从细胞的形态与组织看,分化的瘤细胞与来源细胞相似,仍能模拟其来源器官进行组织,有丝分裂象不多见,并表现正常。未分化的瘤细胞则通常排列凌乱,同来源细胞极少相似之处,并经常出现有丝分裂象,还因不对称性、多极性、顿挫性核分裂而有多倍体和非整倍体状态。染色体则会出现数量变异(如多倍体和非整倍体)和结构畸变(如断裂、易位、倒位、重复、缺失等),如白血病病牛的淋巴细胞核其核型都有较高的畸变率。在细胞的生长方式上,良性肿瘤一般原地增生、逐渐膨大,因而瘤体都有明确界限,大多还有结缔组织被膜。恶性瘤则都会朝外浸润,有的还能向远处扩散。最普通的扩散方式为通过淋巴管,在淋巴结造成新的肿瘤。这一过程称为转移,其产物称为转移性生长。除能按顺方向转移外,还可因该淋巴结的输出管遭到瘤细胞堵塞而逆流进入另一淋巴结的输出管,并侵犯其髓部,造成反常的转移现象(图1)。 如腹腔里的癌会入侵乳糜池,最终由胸导管进入血流,波及全身(图2)。此外,癌细胞也会沿神经周间隙转移扩散。另一种方式是种植(图3)。这主要是腹腔内肿瘤扩散的方式,间或也见于胸膜腔。癌细胞一旦落入腹膜腔(如鸡的间皮细胞瘤或卵巢癌),可在其着落处引起炎症反应,激起纤维蛋白形成,从而帮助自己定位;同时造成腹腔器官间的粘连,并为其提供在腹腔内进一步扩散的途径。腺体及其导管的上皮细胞恶性肿瘤可在表面上皮的基底层里向两侧扩散;也可充塞导管,并由此而向表面浸润(图4)。侵入静脉壁的,可在血管内壁上形成血栓,并以混有癌细胞的血栓从静脉管腔继续扩散,或在静脉变粗和血流变大而发生破裂时产生更多的栓子,带来更多的转移(图5)。
  


 


  瘤细胞的代谢比其正常来源细胞旺盛,癌细胞更为明显。它们合成DNA和RAN的能力较强,合成和分解蛋白质的能力也是如此;细胞色素氧化酶和琥珀酸脱氢酶减少,而蛋白分解酶则增多。有些肿瘤(如骨肉瘤和肝癌)瘤组织和机体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均有增加。瘤细胞的能量代谢也有变化。不论在有氧或厌氧条件下,其糖酵解速度都升高。瘤细胞通常都不表现正常功能,有的还会造成新的扰乱,内分泌腺表现尤为明显。如胰岛细胞瘤则可带来阵发性血糖过低。肿瘤还能诱发纤维组织和血管增生。
  肿瘤的分类与命名  瘤细胞同它们来源细胞的正常状态的相似性,是肿瘤分类与命名的重要根据。迄今较为完善的方法是组织发生分类法,可帮助了解细胞组织特点及其同临诊过程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在1966年出版的《家畜肿瘤国际组织学分类》一书仍是当前研究家畜肿瘤分类的重要参考文献。
  肿瘤名词的词首通常代表组织来源,词尾则反映肿瘤性质。来自上皮或间叶组织的良性瘤,其词尾均为瘤,如成纤维细胞的良性瘤称为纤维瘤、平滑肌的为平滑肌瘤等。腺组织上皮肿瘤则用腺组织或器官名称缀以腺瘤二字,如胰腺瘤、乳腺瘤等。有些肿瘤,由于习惯,取细胞名称缀以瘤字,如基底细胞瘤、肥大细胞瘤等。在恶性肿瘤中,凡来源于上皮的,其词尾为癌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的称为肉瘤;来源于血液白细胞的称为白血病。少数恶性瘤可在良性瘤名称之前加恶性两字,如恶性黑色素瘤、恶性淋巴瘤等。也有加一母字以示恶性的,如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等。所有恶性肿瘤统称为癌或癌症。
  肿瘤的病因学  肿瘤是一类疾病。不同肿瘤有其不同的外因和内因。
  外因  主要包括生物因素、化学物质和辐射能。①生物因素。兽医关心的首推病毒,其次为霉菌毒素和有毒植物(见彩图)。V.埃勒曼和O.班(1908)与P.劳斯(1911)先后证明鸡白血病细胞和鸡肉瘤的滤过液能分别使鸡诱发白血病和肉瘤,劳斯因此在85岁高龄的1966年荣获了诺贝尔奖金。他们的工作第一次证明一些动物肿瘤是由病毒诱发的。到70年代中期,在已发现的600多种动物病毒中,约有1/4具有致瘤特性(表1)。霉菌毒素如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是B1)可引起肝癌,也已由鸭、犬和猴的实验饲喂得到证实。有毒植物如欧洲蕨和毛叶蕨可在黄牛膀胱引起多组织源性肿瘤;热带和亚热带的苏铁树种子如不经淋洗即饲喂动物,可在肾、肝和肠引起癌瘤,也有报道。近年还发现,黄牛的胰腺癌同胰吸虫有密切关系。至于绵羊、山羊的肝片吸虫能在肝内胆管引起慢性增生性胆管炎的同时诱发腺瘤则早有记载。有狼旋尾线虫寄生的犬,其食道也往往发生纤维肉瘤和骨肉瘤变化。②化学物质。许多化学物质都能引起肿瘤,其中几乎都是癌症。来源主要是矿物油、焦油、塑料和农药等,但在家畜中尚乏自然病例。③辐射能。其中,Χ射线能引起皮肤癌和白血病;放射性碘(原子射线)可引起甲状腺癌;紫外线可引发皮肤癌。但家畜中也少自然病例,仅牛(主要是海福特牛)的眼癌被认为同日光(紫外线)照射有关。


  


  


  


 


  内因  动物机体本身影响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因素有:①品种。某种肿瘤对某些品种具有较高的“危险度”。如海福特牛由于角、巩膜缺乏色素,因而在紫外线作用下容易发生眼癌。对一种或两种肿瘤危险度高的品种在犬有14种,牛有1种,马有2种。②年龄。是肿瘤发生的一个重要辅因。动物虽不像人那样存在明显的年龄特异性发病率,即所谓“高峰”,但就血液、淋巴组织肿瘤而论,发生在小于2岁的动物的可能性,以猫为最高,然后依次为牛、犬和马。③激素。激素混乱在家畜肿瘤的病因学上,除犬的乳腺癌已经证明同卵巢激素分泌有密切关系外,尚少其他资料。④遗传。遗传在牛白血病的病因学上具有与环境和传染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初发性致病因子虽然是传染性因子(C型病毒),但它只在有易感性素质的个体才起致病作用。遗传因素在其他动物如猪、绵羊、犬、猫、鸡和大鼠白血病的病因学上也起着相似的作用。遗传因素在鸡马立克氏病和白血病病因学上的作用已被利用来培育有抗病性的品系,并取得初步成果。但肿瘤是不能遗传的。
  肿瘤的发病学  肿瘤发生的机理还不很清楚,有的还根本不了解。其解释有多种学说:①体细胞突变说。认为细胞的恶变是它们在分裂过程中受到突变影响后,其DNA复制发生错误和DNA修补过程出现失败的现象。这种突变往往随着宿主的衰老和免疫防御的减弱而趋于频繁。当细胞偶而因这种突变而失去控制其增殖速率的能力时,就变成肿瘤细胞。②分化异常说。认为肿瘤是正常细胞基因表达方式改变的结果。细胞正常分化时可继承的变化都是渐成的,只涉及基因阻抑与脱阻抑问题,而不包含遗传物质的改变。如处在阻抑状态的基因发生不适当的脱阻抑,走上异常分化的途径,就会出现肿瘤。③病毒诱发说。为解释病毒之所以能引起肿瘤,60年代以来先后有人提出了3种学说:前病毒说认为RNA肿瘤病毒在感染细胞后会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制造病毒RNA的DNA拷贝,并把这个信息组合到细胞的DNA里去,这种病毒DNA称为DNA前病毒。它佩有致癌基因,便赋予细胞以产生癌病毒的能力,同时把它从一个原来是正常的细胞转化为瘤细胞。DNA前病毒在癌细胞繁殖过程中能自行复制,转录为病毒RNA,产生传染性病毒颗粒。肿瘤基因说认为每个细胞早在几百万年以前就已感染了C型RNA病毒,继承了癌症的遗传信息,因而都含有一个肿瘤基因。正常情况下 DNA的这个区域是被抑制的,处于原肿瘤基因状态。当它受某种因素如病毒或化学物质的触发时,就会变为肿瘤基因,后者能使细胞向恶性转化,形成单克隆,产生恶性肿瘤(表 2)。原病毒说是在前病毒说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癌病毒是从遗传信息的片段产生的,后者又从各种细胞和遗传的活动中随机带来的,并形成原病毒,里面具有DNA→RNA→DNA信息区。此说与肿瘤基因说的区别在于认为这些细胞并不佩有恶变所需的全部信息,只具有聚集这些信息的能力。④化学物质和辐射能致癌作用的解释。多数人认为,致癌化学物质需经酶的活化才形成最终致癌剂,进而同DNA发生作用。有的化学物质如甲基氮芥等烷化剂,则能直接与 DNA相互作用。它们的反应分子主要是亲电子物(内有缺失电子的原子),同DNA上发生反应的部位不止一个,都优先把鸟嘌呤碱基作为攻击对象,从而导致细胞恶变。辐射能是通过伤害染色体引起突变而发挥致癌作用的。染色体在辐射后除发生破裂和重新排列外,某些碱基会发生变化,带来密码错编,例如胞嘧啶变为尿嘧啶、鸟嘌呤变为次黄嘌呤等。紫外线辐射对细胞既有毒,又能诱变。细胞在其作用下,DNA会因吸收光子而在其碱基部发生改变。其中最重要的事态是嘧啶类物质,特别是胸嘧啶发生二聚化,阻碍DNA的正常复制,导致突变。肿瘤可能由此产生。


  肿瘤免疫学及其应用  肿瘤免疫学与移植免疫学有很多惊人的相似处。它们面临的都是一群细胞组织,对自身细胞的抗原成分来说有相似性,又不完全相同。宿主对它们的免疫应答得不到充分活化,因而无力阻止肿瘤形成,甚至还有助长的现象。
  肿瘤抗原  肿瘤细胞虽都从正常细胞转化而来,但其细胞面上会出现新的抗原。据此可将肿瘤大别为两类。一类是化学诱发的肿瘤,其抗原随肿瘤不同而异。用同一化学致癌剂在同一小鼠所诱发的两个解剖部位不同的肿瘤,其抗原性也不一样。有时在化学诱发的癌症之间还有交叉反应,但属例外。另一类为病毒诱发的肿瘤,它会表达独特的抗原,其抗原性即使组织来源甚至物种来源不同也是恒定的,统称为肿瘤特异抗原(TSA)或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TSTA)。目前存在这些抗原的证据正在增多。因此,宿主对TSA的免疫应答已为发展诊断用的皮肤变态反应试验,或为发展早期检查癌症用的血清学方法,以及为制定一些预防某些肿瘤的免疫方式带来了希望。还有一种也是以抗原形式存在的肿瘤特有抗原,称为癌胚抗原(CEA)或癌胎抗原(CFA)。它们的癌性细胞蛋白质由正常胎儿组织合成,也可由成年动物体内的这些组织癌化后合成,对某一致癌病毒无特异性,是细胞回复到更为原始代谢径路的产物,有些是蛋白质或糖蛋白,有些则是酶,可用正常组织吸收法制造的特异抗血清进行免疫测定。血流里的癌胚抗原量也可用于癌的诊断,对于癌症的预后和治疗效果的检验也有价值。此外,从肝癌和胚胎肿瘤患者体内还可找到甲胎蛋白 (AFP)和甲肝蛋白(AHP),同样也可用于临诊检验。
  肿瘤免疫  主要包括下列方面:①天然免疫。癌有时是会自发消退的。促使消退的力量主要来自对瘤细胞具有毒性的淋巴细胞(Tc)、杀伤细胞 (K)和天然杀伤细胞以及巨噬细胞与抗体,它们共同构成对肿瘤的防御力量。已接触抗原并能攻击和破坏靶细胞(包括瘤细胞)的T细胞,通常都认为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CMC)或细胞介导的淋巴细胞溶解 (CML)等性质。肿瘤的天然免疫性中还包括巨噬细胞,它们在活化后能吞噬和杀伤瘤细胞。但事实上肿瘤有许多逃避免疫作用的方法。如肿瘤太小时,特别是抗原性弱的肿瘤,可躲避免疫监察;一旦免疫应答形成,又会因细胞数目已经过多,防御机构已难以收拾。肿瘤还会脱落其抗原,以封闭效应淋巴细胞的受体,或者与抗体形成复合物,掩盖瘤细胞或效应子,从而阻碍它们的相互作用。②肿瘤疫苗应用。早在50年代就有人试用由福尔马林杀死的小鼠白血病病毒,以制成疫苗,对小鼠进行免疫。60年代用自家疫苗防治乳牛乳头状瘤收到良好效果。70年代制成鸡肉瘤和鸡马立克氏病疫苗。中国从1977年制成火鸡疱疹病毒冻干疫苗以来,已大大降低了鸡马立克氏病的发病率。③非特异性兴奋剂应用。如干扰素可提供继承免疫性;卡介苗则是一种非特异免疫兴奋剂(NISs),已试用于治疗马的类肉瘤和牛的眼鳞状细胞癌以及人的黑色素瘤。对牛的眼癌,70年代曾有人试用沙门氏菌内毒素和分支杆菌细胞壁进行治疗,是非特异免疫疗法在兽医肿瘤学领域里的又一次尝试,用它配合外科手术,取得了一定疗效。关于肿瘤细胞单克隆抗体,现已明确,它们不仅是癌细胞的高效侦察者,还曾被考虑作为治疗肿瘤的一个可靠手段。对癌组织使用放射性化学物质、药物或毒素时,可用这些抗体去确定瘤细胞的位置,以便攻击。
  肿瘤的检查与治疗  早期检查方法很多,包括细胞涂片、组织切片、免疫荧光和放射活性同位素等。但没有一种方法能把所有病例都检查出来。病畜除经济价值高的种畜、观赏动物和有进行实验治疗价值的病例外,一般应及早予以淘汰。
  肿瘤流行病学  研究家畜肿瘤流行病学,有助于对重要癌症的检出、畜禽检疫条例的执行和初发性预防的开展(如禁用霉败饲料以防止畜禽肝癌),也可为研究人体肿瘤流行病学、病因发病学和治疗学提供有关资料,对兽医肿瘤学和比较肿瘤学都有重要意义。为了能科学地反映和交流所得的结果,研究时须认真分析家畜肿瘤发病的可变因子,最常用的是年龄、性别、品种、动物身体和畜群的大小、免疫状态、染色体异常情况、代谢差异、饲料、饲草、饮水、土壤、地理环境、人体肿瘤流行病学以及有否致瘤病毒存在等。经精确测定的一种肿瘤在一定数量家畜中的发生数,即为该肿瘤的发生率;一定时期内某一数量家畜中发生某一肿瘤的病畜数,即为流行率;以一群动物与另一群动物相比,其发生肿瘤的可能性,即为肿瘤的相对危险度。据此可为一个地区每种家畜编制肿瘤相对频率图,以便了解各种肿瘤在不同动物的分布情况。家畜肿瘤及其发生部位见表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20: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