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贝克特,S. |
释义 | Beikete 贝克特,S.(卷名:外国文学) Samuel Beckett (1906~ ) 爱尔兰戏剧家、小说家。1906年4月13日生于都柏林一个犹太人的家庭。学生时代去巴黎游历,结识侨居当地的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曾担任他的秘书,有“小乔伊斯”之称。1927年在都柏林三一学院毕业,1928至1930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任英文讲师,并与人合作把乔伊斯的一些作品译成法文。1931年回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授法文,同时研究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著作,获硕士学位。1932年以后漫游欧洲大陆,并为先锋派杂志撰稿。1938年定居巴黎,在德国占领期间曾参加抵抗运动,后因秘密组织暴露被迫隐居乡下务农,写了长篇小说《瓦特》(1944)。 贝克特从20年代末开始写作诗歌、短篇小说和评论文章。在创作上他深受乔伊斯的意识流主观叙事方法和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的影响。1930年发表诗作《婊子镜》。1931年出版评论著作《普鲁斯特》,1938年出版长篇小说《莫菲》。1945年改用法文写作。1946至1950年是他创作的高峰,主要作品是两幕剧《等待戈多》(1952)。此外还写了三部曲小说《马洛伊》(1951)、《马洛纳之死》(1951)和《无名的人》(1953),其中《马洛伊》曾被某些评论家称为20世纪的杰作之一。此后曾经停笔数年。1956年自称创作的领域越来越窄小。后又写了一些剧本和小说,较重要的有剧本《最后一局》(1957)和长篇小说《如此情况》(1961)。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奖原因主要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并且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 贝克特的作品大多写人生在凄凉、荒诞的世界里是多么短暂和无意义,他的代表作《等待戈多》主要写两个瘪三在荒凉的乡间土路上无聊地等待戈多的情景,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剧中都未作交代。贝克特象其他荒诞派作家一样,把客观世界看作是荒诞、残酷、不可思议,剧中的世界是乡间的荒野和光秃的树,人物是瘪三、奴隶和奴隶主。这些人物的言语和行动都跟客观世界一样无聊和不可思议,包括幸运儿胡言乱语的长篇独白在内。西方有的评论家认为,这部剧本是“揭示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它是荒诞派戏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贝克特的戏剧对话受契诃夫和梅特林克戏剧对话的影响,也和当代英国剧作家哈·品特的对话相似。对话的功能不在于交流思想,而在于表现人物的孤独感,因此对话趋向于沉默。贝克特新近的试验是企图把戏剧和小说揉合起来,产生一种没有对话的戏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