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草鱼
释义 caoyu
草鱼(卷名:农业)
Ctenophar yngodon idellus
  硬骨鱼纲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草鱼属。又名鲩、白鲩、草根子、。中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与鲢、鳙、青鱼合称为“四大家鱼”。草鱼的养殖历史久远。唐末《岭表录异》有如下记载:“伺春雨,丘中聚水,即先买鲩鱼子散于田内。一二年后,鱼儿长大,食草根并尽。既为熟田,又收鱼利,及种稻且无稗草,乃齐民之上术也。”其中所述鲩鱼即为草鱼。


  分布   草鱼自然分布于中国黑龙江至广东的各大水系,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嘉陵江和岷江也有分布。由于草鱼以草为食、生长快,东南亚国家很早就从中国引进养殖。有的国家移殖草鱼是为了经济而有效地清除水草,防止水体沼泽化,因此草鱼又被称为“拓荒者”或“除草机器”。
  形态   体粗壮,亚圆筒形,尾部侧偏。腹部无腹棱。吻钝;口前位,中大,上颌骨后端伸达后鼻孔下方;鳃耙短小、14~19,稀疏排列;咽齿2行、一般为2、5/4、2,内行发达,外行稍弱;齿侧扁,梳状,齿面略凹,中间有一沟,两侧有锯齿状缺刻。鳞片中大,圆形,边缘略暗。侧线鳞39~46。肠长为体长的2.3~3.8倍。体茶黄色,背部青灰,腹部灰白,胸鳍和腹鳍略带灰色,其他各鳍淡灰色。(见彩图)


  生物学特性   草鱼的栖息水层通常为中下层。冬季性成熟的个体由湖泊进入江河干流的深水处越冬。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强,在0.5~38℃的范围内能存活,但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在水温27~30℃含氧量充足时摄食强度最大,日进食量可达体重的60~70%;20℃时摄食量降低;水温低于7℃时停止进食。繁殖最适温度为22~28℃。草鱼喜较清瘦的水质,但对浮游生物丰富的肥水也有一定的适应力。在pH7.5~8.5的微碱性水中生长得最好。在盐度3‰的水体中尚可正常生长。
  孵出后3~4天的仔鱼(体长8~9毫米)卵黄囊缩小,开始摄食轮虫、无节幼虫和小型枝角类;体长15毫米左右时摄食底栖无脊椎动物,如摇蚊幼虫和较大的枝角类;20毫米后,开始摄食植物的幼嫩部分;24毫米时摄食浮萍,此时鳞片出现,肠管构造也与成鱼相仿;体长达30~32毫米时为食性转换阶段,以周丛生物为主要食料;50~55毫米时完全转为草食,主要摄食苦草、马来眼子菜、大茨藻和轮叶黑藻等。某些陆生植物如象草、苣荬菜、苏丹草、宿根黑麦草、稗草、瓜类的叶、藤以及薯类的叶片等也可作为饵料。
  长江草鱼性成熟一般为4龄,少数3龄;雌、雄鱼性成熟时最小体长、体重分别约为 670毫米、5千克和650毫米、4.2千克。 4月中旬至7月为繁殖季节。当江水迅速上涨、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通常会出现一定规模的产卵活动。产卵场分布于重庆到江西湖口一带,最大产卵场在重庆至宜昌之间的峡谷里。怀卵量平均每千克体重为9~11万粒。卵漂流性;卵径1.5~1.7毫米,吸水膨胀后达4.0~6.0毫米。受精卵在19.0~23.0℃水温中历时约50小时孵出仔鱼。仔鱼为淡橘黄色,头略呈方形,尾小如笔尖,“青筋”(脊索下方的一列色素细胞)不达脊索后端,尾部红黄色。生殖期雄鱼胸鳍展开呈尖刀形,胸鳍第1至第4鳍条两侧及鳃盖上布满珠星,生殖期过后即行消失;雌鱼的胸鳍张开略似扇形,一般无珠星,或仅在鳍条末端有零星几个。
  草鱼生长迅速,1~2龄时体长增加最快,1足龄可达350毫米左右,1龄鱼平均可达0.78千克,体重增长率以2~3龄为最大,5龄以后明显减慢,已知最大个体重35千克。长江以南的池养草鱼,在越冬期(12月至翌年2月)内天气晴朗之日仍能继续生长。
  生产   草鱼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池塘养殖的主要对象。池养一般采用以草鱼或青鱼 -草鱼为主体与鲢、鳙混养的方式。草鱼食量大,粪便多,粪便中所含大量未经消化的植物碎屑在水中转化为肥料,可使浮游生物充分繁殖,为鲢、鳙的摄食和生长提供良好条件。当年草鱼易患出血病;2龄草鱼常得肠炎和烂鳃病。在江河自然生长的草鱼约占同水域淡水鱼产量的3~5%;在水草资源丰富的水域,其产量可占到10~15%。草鱼肉味鲜美,也可加工成糟制和熏制品,或制油浸草鱼罐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1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