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轻重理论
释义 qingzhong lilun
轻重理论(卷名:经济学)
  中国古代著作《管子》中以商品流通过程为研究对象的货币价格理论。“轻重”一词,最早见于单穆公反对周景王铸大钱,并提出“量资币,权轻重”之说(《国语·周语》)。到战国时,墨家亦有“刀轻”、“刀重”的论述(《墨子·经说下》)。但这些论述,都很简略。《管子》书有《轻重》19篇(3篇亡佚,今存16篇),主要讲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和价格的关系,对这些关系有比较系统的论述。因而后人凡是讲到轻重理论或轻重之学,都是指《管子》的轻重理论。


  《管子·轻重》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基本思想  《轻重》各篇的作者和写成时代,都还无定论,主要有战国晚期和西汉时期二说。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内商品货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在诸侯国之间有盐、铁、粮食等重要商品的贸易,货币亦由大而重的刀币、布(铲)币等铸币,逐渐改变为便于流通的圆钱,黄金则主要在诸侯国间流通。那时各国讲求富国强兵,设法用经济政策加强国家财力。《轻重》各篇所述,就是这些客观存在的反映。
  《轻重》各篇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货币和价格政策的规定,控制全国的重要物资如粮食、盐、铁等的流通,以达到加强封建国家财力和打击富商大贾的目的。这就是所说的“以轻重御天下之道”(《山至数》)。这一基本思想是以它的货币和价格学说为根据的。
  货币的流通和贮藏职能  《轻重》各篇非常重视货币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它把货币作为商品流通手段的重要性提到甚至超过五谷食粮的地位。它说:“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亦作“民之通货”)。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国蓄》、《轻重乙》、《揆度》)《管子》提出货币是商品流通手段,国家可以用货币来控制粮食流通的理论,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还是第一次。《轻重》各篇的逻辑是:货币既然成为商品流通手段,粮食以及万物的交换和流通都要通过货币,所以货币可以被用来控制粮食以及万物的流通。这样,货币就具有支配粮食以及万物的权力。商人掌握了货币,可以囤积各种货物,谋取厚利;封建国家掌握了货币,同样可以储备粮食以及各种物资,增强封建统治的财力。由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而成为各种物质财富的代表,谁掌握了它,谁就掌握了各种物质财富。因此,货币也成为财富的贮藏手段,商人用货币生殖货币,封建国家除铸造货币以供流通外,也以贮藏或投放货币作为控制各种物资和增加国库财富的手段。
  “币重”和“币轻”  由于轻重理论是从货币具有作为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职能出发,进而论述货币可以用来作为控制各种物资的政策手段,所以货币的贵贱,即货币价值的高低,成为这一理论的中心问题。《轻重》各篇中常常提到“币重”、“币轻”问题,币重就是币贵,币轻就是币贱。币贵万物就贱,币贱万物就贵。关于币重和币轻是如何决定的,它说“物藏则重,发则轻,散则多。币重则民死利,币轻则决而不用,故轻重调于数而止”(《揆度》)。显然,轻重理论中的“币重”、“币轻”,说的不是货币由它本来的质量决定的,而是货币在一定流通数量情形下,或者被收藏起来,流通中的货币减少,因而货币购买力提高,或者投放被收藏的货币到流通中,于是货币购买力又较前降低。所以这“币重”、“币轻”是货币流通紧缩或松动现象的描述,而不是对于货币价值的分析。轻重理论没有能提出科学的价值概念来分析货币的价值。正因此故,轻重理论在理论分析上,只提出货币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职能的论述,而缺乏对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的分析,在政策思想上,就陷入“令疾则黄金重,令徐则黄金轻”(《地数》),甚至“徐疾之数,轻重之筴也,一可以为十,十可以为百”(《山权》)的主观臆断。
  货币流通与商品价格  有货币流通就有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轻重》各篇认识到,为了从流通中控制各项重要物资,不但要运用货币政策,还要运用物价政策。物价贵贱与货币价值成反比例的变化。“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山至数》)。这个变化除起因于货币价值或购买力的变化以外,商品本身亦有造成价格贵贱的原因。对于这种原因的论述,是轻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说“夫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夫民有余则轻之……民不足则重之”。具体到各物或个别物品,则“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国蓄》)。这种论述同所论“币重”、“币轻”的理论完全相同。“币重”、“币轻”与“万物重”、“万物轻”同受“多则贱,寡则贵”一个原理的支配。在这里也同样表明轻重理论缺乏对商品价值的分析。基于这种理论,《轻重》各篇发展了“平粜”、“平籴”思想,提出如下政策:秋收时,谷轻币重,投放货币大量收购谷物,而在青黄不接时,谷重币轻,出售谷物大量收回货币。对女工织物和盐铁所采用的政策,基本上与此相同。
  轻重理论中还有“谷独贵独贱”说(《乘马数》),以后论者对此有不同理解,如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管子评论》中谓当时之谷兼有消费目的物和货币的两重性,其他著述亦有类似说法。其实,《国蓄》篇所说“善者执其通施,而御其司命”,已说明谷物是以货币来表示其价值的,不存在谷物在轻重理论中同时具有货币的职能。其所以说“谷独贵独贱”,是说谷物具有“民之司命”的特点,它可以用聚藏政策来提高它与其他各物的比价,但这种比价还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
  轻重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中国封建社会言货币理论、货币价格政策以及粮食储备、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等,都不断引用这种理论,并用以制定各种实施方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6:3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