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周 |
释义 | Xizhou 西周(卷名:哲学) Nishiamane (1829~1897) ![]() 西周对汉学颇具素养,有些文章是用汉文写成的,特别在汉译西方哲学术语上贡献很大,他第一个将英语philosophy译为“哲学”,主观、客观、理性、悟性、现象、实在、演绎、归纳等术语也是他苦心精译的结果。 西周的哲学观点主要来自孔德的实证主义。他贯彻了孔德的统一观和科学分类法。他的哲学以“理”为主,还把哲学分为论理学(逻辑)、伦理学、心理学、美妙学(美学)和宗教学等。他所说的“理”本来自中国的儒家,但是,他后来用孔德和密尔的方法批判儒家的“理”,把儒家的虚理改造成为实理。西周主张把“理”分为物理和心理,物理是“天然自然之理,言其大则寰宇之大,星辰之远,言其小则为一滴水,一撮土,由禽兽至人间之生物……也是具备此性而不能外乎此理”。这种理是“先天的”、“恒为一定无二者,每事有必然之度,以数目可测之”;心理与物理不同,是“自有人类而行的理”,它属于“后天的”,“不行一定无二”,但这种理也依然不外乎天然。他不仅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而且人类社会生活也有规律可寻。西周把逻辑叫作“致知学”。他写的《致知启蒙》一书是日本移植西方逻辑的最早著作,其内容表明日本学者当时理解西方哲学的程度。他特别重视归纳法,屡次指出演绎法的不足之处。在认识论上,西周认为,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是人们认识的来源,认识不过是外界物质的反映。“我人依色见物,若无色何得见焉”,“知觉者,其目的在依感觉而知外界生感觉之物质也”。西周所谓的认识,主要指经验认识,没有能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和他强调归纳法有关。在伦理学上,他从密尔的功利主义出发,提出所谓“人世三宝说”,“三宝”指的是健康、知识和富有。他的心理学采用智、情、意三分法,他初时提出主意说,后来主张主知说。他把美学叫作“美妙学”,日本学者讲美学也是从他开始的。他的美学以“人性”为根据,认为辨别美丑的能力是人性中的一种元素而完全为禽兽所无。 西周还认为,人的知识只要是有限的,就得有信仰,有信仰就得有宗教。他肯定宗教,这同他的物理思想不一致,他的哲学含有折衷主义的因素。他的政治思想,也是在渐进和保守的范围内采取的一种中庸之道,这种立场是由日本资本主义初期的发展和他自己的政治生活决定的。 西周的主要著作还有:《美妙学说》、《生性发蕴》、《百一新论》、《教门论》、《人生三宝说》、《军人训诚》、《军人敕谕》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