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锣 |
释义 | luo 锣(卷名:音乐 舞蹈) gong 击奏体鸣乐器。中国锣的历史悠久,制锣工艺精细,音质优美,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武汉锣厂制作的大抄锣受到世界著名交响乐队的欢迎。 历史 据考古发现,锣的出现约在汉代。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出土一面汉代初期的铜锣。锣的文字记载,首见于唐杜佑《通典》上。唐宋时期的文献上还记载一种形如铜叠(铜盘)的铜制打击乐器,名钲,悬于架上敲击,是早期锣类乐器的一种。浙江嘉兴发现一面直径50厘米的宋代铜锣,为1268年所制。明王圻《三才图会》中绘有当时所用的小锣图像,称为点子,至今在天津地区流行的吹打乐“天津大乐”中使用。 明清至近代以来,随着民间吹打乐种和众多地方戏曲剧种的发展,锣类乐器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种类繁多,奏法丰富,成为各种类型的民族乐队必不可少的打击乐器。 构造 锣体为铜制,呈圆形弧面,中央部分高于周边,称锣光或锣脐。用锣槌(槌头用皮条或布条包裹)敲击中央部位发音,小锣用锣板(为一长条形硬木片)的边棱敲击。制锣的工艺繁杂,技术难度大,全靠手工操作,需要有精细、独特的技艺。质量高的锣,要求锣面光洁,无暗裂、沙眼和凸凹不平的现象。不同品种的锣根据规格的要求发出不同音色的响声,大锣的声音要浑厚深沉,余音延伸时间长;小锣的声音要清脆、响亮。 种类 锣的品种繁多,基本可分为大型锣、小型锣两种。各种地方戏曲乐队、民族乐队常用的大型锣有:①苏锣,又名光锣、低音锣,发音浑厚。②双光锣,又名二光锣。制作时锣面刮光两次,无脐,发音比苏锣略高。③虎音锣,又名大堂锣。锣脐较大,发音坚实响亮,有力度。④仿苏锣。始造于苏州,发音比虎音锣略高。⑤奉锣。始造于奉天(辽宁沈阳)。虎音锣、仿苏锣、奉锣又分别称为低音京锣、中音京锣、高音京锣,锣面直径多为30~40厘米。⑥黑锣,又名抄锣或开道锣。锣边、锣脐不刮光,并涂以黑漆标识。⑦大筛锣,又名特低音锣。黑锣,大筛锣锣面直径多为50~100厘米,最大的筛锣直径可达142厘米。小型锣有:①手锣,又名小锣。中间有一锣心,沿向四周呈坡度较大的斜面,有高、中、低音多种规格。演奏时左手提锣边内缘,右手持锣板敲击。②才锣,又名高跷锣。锣面呈一平面,无脐,用于民间舞蹈高跷乐队。③秧歌锣。锣面亦为一平面,无脐,用于民间舞蹈、秧歌乐队。各种小型锣锣面直径约 8~23厘米。小型锣击法变化较小;大型锣常用击法有放音、边音、闷音等击法,可取得不同的音响效果。 各地不同民族、不同乐种和剧种,因演奏需要而形成大量的形制相同、规格和名称不同的锣,并有不同的演奏风格。如十番鼓中有大锣、中锣(又名更锣)、喜锣、内锣、春锣、汤锣等。潮州大锣鼓有深波锣、苏锣、斗锣、曲锣、月锣(又名狗仔锣、手心锣)、亢锣(又名锣仔)、苏钦(乳锣)等。其中深波锣是潮州地区颇具特色的低音锣,锣面直径约60~80厘米,锣边宽约15厘米,用特制木架或金属架悬挂敲击,发音淳厚、沉重。西安鼓乐有大锣、引锣、马锣、铛铛等。其中铛铛是将一面小锣挂在一横短竖长的曲尺形木架上,左手持木架底端,右手持小槌敲击,槌头为石制或玉制,发音清脆悦耳,亦用于河北吹歌和佛教音乐中。福建南音有小叫、响盏。小叫即平面小锣。响盏是将一面小锣置于特制的竹篾小筐中,用竹条制的小槌敲击。湖南等地道教音乐中使用的锣,名为填臻、坛臻,是将锣悬于长方桌形木架上演奏。天津大乐还使用一种笨锣,是将两面锣悬于长方形木架上演奏。广西壮族有高边锣、文锣、八音锣、狮子锣、土锣、宁宁(置于手中演奏的小锣)等。湖南土家族的锣鼓乐打溜子有勾锣(又名马锣)、田锣(大锣),它们与头钹、二钹组合在一起,通过繁复的节奏变化,演奏传统曲牌,具有独特风格。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用于器乐合奏的十面锣,是由大小不同、音色不同的锣组合在一起,其节奏效果热烈;浙江黄岩地区的民间吹打乐中,就采用了音色不同的小铜锣和大铜锣,其音响效果十分独特、新颖。 西南各少数民族中还流传一种乳锣,锣面中心部位是半圆形突起,又称铓锣、包锣。单独使用的称单铓,5~10个以上的铓锣组合在一起,分2~3排固定在长方形木架上敲击,称排铓或编铓。现代编铓所用的锣大小不等,可相互构成三至五度音程关系,发音宏亮协和,可奏简单曲调。傣族地区就有一种由大、小 5面锣编组的铓锣;佤族也有一种由3~4面锣组成的铓锣。这些形制各异的铓锣常在欢乐的节日里与鼓、钹以及其他乐器配合在一起演奏,深受西南等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喜爱。云锣(见云锣)也是同类锣的一种。近年乐器研制者试制了三十二音平均律编铓。已在中国民族乐队中应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