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锦歌
释义 jinge
锦歌(卷名:戏曲 曲艺)
  曲艺曲种。原名“杂锦歌”,后简称锦歌。形成于福建省南部,是以当地歌谣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曲种。流传于福建省漳州、厦门、晋江、龙溪等地和台湾省,以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
  锦歌的历史悠久,约产生于明末清初。它继承了明代南词小调的许多曲牌,吸收了当地民间小戏、民歌及部分佛曲、道情的一些曲调,音乐丰富。早期主要是农民和市民逢年过节时业余演唱,后来也出现不少民间艺人,并逐渐流传到台湾和海外。
  锦歌的音乐曲调分为3大类:①杂碎仔、杂念仔。唱腔近于念诵,自由活泼,变化较大,是由民间歌谣发展而来,多唱长篇故事,如《王昭君》、《杂货记》、《火烧楼》等;②五空仔、四空仔。锦歌独具风格的基本曲调,包括多种富于变化的唱腔,如用于悲调的“倍思”和以五空仔与其他曲调揉合形成的“安童闹”、“土地公”、“大吃啰”等;③花调仔、杂歌。来源于南词小调和四平、乱弹、傀儡戏的部分曲调,主要有〔红绣鞋〕、〔白牡丹〕、〔花鼓调〕、〔送哥〕、〔紫菜歌〕等,可以单曲反复演唱,也可以曲牌联缀演唱。另外,还有一些器乐曲,如〔八板头〕、〔清夜游〕、〔西湖柳〕、〔银柳丝〕等,作为独奏或伴奏用。锦歌的演唱分为亭、堂两大流派。亭字派主要在城市中流传,唱腔比较幽雅细致,采用南音、十八音的曲调较多。使用乐器及指法也与南音接近,主要乐器有琵琶、洞箫(或品箫)、二弦、三弦及木鱼、小叫、双铃、盅盘等。堂字派主要流传在农村中,唱腔粗犷有力,曲调接近民间歌谣,尤擅唱杂念调,旋律灵活,变化多样。使用乐器因地而异,有用月琴、二弦、三弦、渔鼓、小竹板、双铃的,也有用秦琴、椰胡等乐器的。各地盲艺人都只用一把月琴或二胡自弹(拉)自唱。
  锦歌的主要曲目有四大柱:《陈三五娘》、《秦雪梅》、《山伯英台》、《孟姜女》;八小节:《妙常怨》、《董永》、《井边会》、《吕蒙正》、《刘永》、《寿昌》、《闵桢》、《高文举与玉贞》。还有一些以当地民间传说为题材的曲目。3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在闽西南领导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都产生了一些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曲目。如《长工歌》、《送郎参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锦歌得到新的发展,也创作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曲目。(见彩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0:5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