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四川相书
释义 sichuɑn xiɑngshu
四川相书(卷名:戏曲 曲艺)
  四川曲种。由口技逐步发展而成。流行于四川省成都、重庆等地。口技起源很早,宋代瓦肆已有演出。宋人笔记《东京梦华录》等书多有记载。到明末清初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流传最盛,“俗谓之隔壁戏,又曰肖声,曰相声,曰象声”(《清稗类钞》)。表演者摹仿飞禽走兽和市井叫卖的声音,用以表现社会生活的复杂场面和众多人物。其艺术精湛,同现在四川相书的表演艺术十分接近。相传四川相书在清咸丰、同治年间由外省传入,后经几代艺人苦心创造,吸收民间艺术和兄弟曲种的养料,丰富了内容,创作、改编了许多富有风趣的节目。加之对本地方言的恰当运用,遂使四川相书成为散发着地方乡土气息的独特曲艺艺术。


  四川相书由一个演员在高约5尺、宽约2尺见方的布帐里,凭着一张口,借助于简单的道具(扇子、铜铃、盆碗、木瓢等),描绘环境,陈述故事,表现人物的活动。观众看不见演员的动作,而是通过听觉产生联想,得到艺术享受。相书节目显著的特色,是富于幽默讽刺的喜剧风格,常运用谐音、语误、吟诗、作对、说诨话、作打油诗、用歇后语、开玩笑等等手法来取得喜剧效果,引人深思,回味无穷。它善于运用细小的生活片段,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相书内容有嘲笑剥削阶级愚昧无知的,有歌颂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也有意趣横生,听后使人轻松愉快,心爽神怡的。相书是以说故事为主,飞禽走兽的肖声加在正文之前,起着吸引听众、静场的作用。四川相书在陈述故事时,主要手段是运用生动、通俗、性格化的对白来塑造人物形象。同时,语言富于形象性,使听众如身临其境。相书段子里的人物,少则2人,多则10余人,要使听众通过声音分辨得出人物的性别、年龄和身份地位、性格特征,乃至在故事进行中细微的思想情绪。演员运用唇、齿、口腔、喉和鼻腔等部位,迅速地变换着不同的声音造型,使听众进入特定的艺术境界。如果人物过多时,还要运用外省方言来弥补其不足。
  对四川相书艺术贡献最大的现代艺人首先是曾炳昆(1900~1952),他创作的《霉登堂》,对40年代成都人民的苦难生活作了生动的描绘,为人民倾吐了哀怨。其弟子有刘玉清、曾小昆、罗俊林等人。其中罗俊林 (1920~1978) 较好地继承了相书艺术。四川相书的传统节目,在20世纪30年代有40余段,由罗俊林保留下来的有25段,其中优秀节目有《骗总爷》、《写对杀猪》、《霉登堂》等10余段,1980年辑集出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6: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