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阳翰笙
释义 Yɑnghɑnsheng
阳翰笙(1902~1993)(卷名:中国文学)

  现代作家、电影文学家、戏剧家、革命文艺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原名欧阳本义,字继修,主要笔名有阳翰笙、华汉、寒生等。四川高县人。1902年11月 7日生。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肄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黄埔军校教官,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为后期创造社成员,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文化工作委员会党团书记。抗战以后,一直担任文学艺术方面的部分领导工作。
  阳翰笙早期有短篇小说集《十姑的悲愁》(1929)、《最后一天》(1933)、中篇小说《两个女性》(1930)、《义勇军》(1933),长篇小说《地泉》(1930)、《大学生日记》(1930)等。它们及时反映现实。革命气息浓烈,但艺术提炼不够,典型化程度不高,是初期普罗文学创作中革命浪漫谛克创作倾向的代表作家之一。
  从1933年起,根据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安排,进入电影阵地。先后创作了《铁板红泪录》(1933)、《中国海的怒潮》(1933)、《生之哀歌》(1934)、《生死同心》(1936)、《塞上风云》(1939~1942)、《日本间谍》(1939~1943)、《万家灯火》(1948)和《北国江南》(1962~1964)等电影。这些影片紧密结合形势,政治气氛浓郁,注意刻画人物,上映后大多受到欢迎。
  阳翰笙的话剧创作有《前夜》(1937)、《李秀成之死》(1937)、《塞上风云》(1937)、《天国春秋》(1941)、《草莽英雄》(1942)、《两面人》(1943)、《槿花之歌》(1943)和《三人行》(1960);以《天国春秋》和《草莽英雄》最有代表性。他的剧作题材重大,主题鲜明,为革命服务的创作目的明确,时代感强;又都结构严谨,冲突尖锐,形象典型,富于概括性。演出后观众反映强烈,有的连演不衰,颇有生命力。
  阳翰笙创作的特点是: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人民的革命运动同一步调,充满革命激情,以革命现实主义为基础,又洋溢着革命浪漫主义的情调,朴实无华,明朗率真,但某些篇什热情有余,深刻性不足。全部著作已结集成五卷《阳翰笙选集》,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2: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