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莱辛,G.E.
释义 Laixin
莱辛,G.E.(卷名:戏剧)
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1729~1781)
  德国戏剧家、戏剧理论家。
  生平   1729年1月22日生于劳西茨地区的卡门茨。父亲是牧师。1741年到迈森贵族学校上学,同时从事文学创作。喜剧《年轻的学者》就是在这时开始动笔的。1746年莱辛进入莱比锡大学学神学。丰富多采的大学生活,改变了他的生活理想,他违背父母的意愿放弃神学,决心献身戏剧事业。他从速写完《年轻的学者》,1748年由著名的诺伊贝尔夫人剧团演出,很受欢迎。接着又写了几部喜剧。1748年诺伊贝尔夫人剧团解散,莱辛作为该团一些演员的保人怕债主逼债,离开莱比锡到维滕贝格上学,但学业未完,就于同年来到柏林。
  1748~1760年,他除了为获取学位短期住在维滕贝格外,其余时间大都留在柏林。最初在一些报刊当编辑和撰稿人,不久,独立主编《柏林特许报》文学副刊。以后,又结识了哲学家门德尔松和出版家尼科莱,三人共同编辑出版了《关于当代文学的通信》。莱辛还自己主办了《戏剧文库》,介绍和评论外国戏剧,特别是英国戏剧。在柏林期间,莱辛完成了剧本《萨拉·萨姆逊小姐》(1755)。该剧的出版和演出坚定了莱辛从事戏剧事业的决心。1756年5月曾到荷兰、英国等地旅行。返回莱比锡后翻译出版了《狄德罗先生的戏剧》(1760)。
  1760年10月他从柏林来到布雷斯劳,当了普鲁士将军陶恩钦的秘书。1765年5月又回到柏林,完成了反普鲁士的喜剧《明娜·封·巴尔赫姆或军人之福》(1767)。不久,汉堡民族剧院建立,莱辛任戏剧艺术顾问。1767年4月他来到汉堡,对演出的剧本和演员的表演进行评论。这些评论最后汇集成《汉堡剧评》,于1769年出版。民族剧院因经济问题于1768年10月关闭。莱辛为了生活,1770年到布林斯韦克公爵的沃尔芬比特尔图书馆当了图书管理员。在此期间,他完成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其中包括著名悲剧《爱米丽雅·迦洛蒂》(1772)和《智者纳旦》(1778) 等。1781年2月15日莱辛因脑溢血在不伦瑞克逝世。
  戏剧创作  莱辛的剧作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倾向。喜剧《年轻的学者》(1747)嘲笑了那种只知死啃书本,对现实生活一无所知的书呆子。接着莱辛又写了喜剧《老处女》(1748)、《达蒙或真正的友谊》(1747)等。《犹太人》(1748)驳斥了人们对犹太人的偏见;《怀疑论者》(1749)写对宗教持怀疑态度的人与虔诚的教徒之间如何彼此理解、和睦相处。这两部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是莱辛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财宝》(1750)是根据普劳图斯的《三角钱戏剧》改写的,剧中嘲讽了市民家庭对嫁妆的追求。莱辛这些早期戏剧基本上是按照法国古典主义格式创作的,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悲剧《萨拉·萨姆逊小姐》在德国戏剧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标志着德国戏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剧本描写密勒封抛弃了原来的情人玛乌德又爱上了萨拉,玛乌德千方百计破坏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毒死了萨拉。剧本突破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市民代替王公贵族成了悲剧的主人公,成为德国的第一部市民悲剧。
  1755~1758年莱辛研究了古希腊戏剧,尤其是索福克勒斯的作品,并写了一部仿古独幕剧《菲罗塔斯》(1759)。他还研究了关于浮士德的传说,写成剧本《浮士德博士》(1759),但没有写完,只有第二幕第三场流传下来。
  《明娜·封·巴尔赫姆》是莱辛的三大名剧之一,也是第一部具有民族特色的德国戏剧。剧本描写七年战争中,普鲁士军官巴尔赫姆被指控犯有受贿罪。原因是战争期间他奉命在萨克森某地征收占领税时,自己垫钱为百姓补上欠款。巴尔赫姆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爱戴和少女明娜的敬和爱。俩人相爱订婚。巴尔赫姆被解职后生活无着、名誉扫地,明娜得知此事,来到柏林,但巴尔赫姆不愿让别人为自己遭受不幸,要求与明娜解除婚约。最后巴尔赫姆冤案澄清,他们圆满结合。巴尔赫姆品格高尚,心地善良,他自尊、自爱,但有些过分,以致令人发笑,是一个性格鲜明、带有喜剧色彩的人物。这在德国戏剧史上第一次克服了人物塑造类型化的毛病,把自然和真实作为喜剧创作的基本原则,为喜剧发展开创了新阶段。该剧同 H.von克莱斯特的《破瓮记》和G.豪普特曼的《獭皮》一起被誉为德国的三大喜剧。


  《爱米丽雅·迦洛蒂》是借用古罗马历史事件写成的著名反封建悲剧。1758年动手写作,1772年完成并演出。剧本描写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小城瓜斯塔拉统治者赫拉勒爱上了已经同阿皮阿尼订婚的爱米丽雅。为了占有她,赫托勒纵容亲信杀死阿皮阿尼,拐走爱米丽雅。当爱米丽雅的父亲了解了全部真相之后,为保护她的名誉,亲手杀死了女儿。该剧为反封建戏剧开了先河。与《爱米丽雅·迦洛蒂》差不多同时开始写作的还有《斯巴达克斯》(1770),但没有写完,只留下片断。这两部剧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密切关系。莱辛把奴隶起义的首领当作剧中主人公,表现了作者反封建反专制的战斗精神。两部剧作都完全克服了法国古典主义模式,但又没有抛掉古典戏剧的基本原则。
  莱辛一生既反对世俗的封建统治,也反对基督教的正统派。《智者纳旦》是他同正统派斗争的产物。剧本描写“圣殿骑士”在十字军东征中被伊斯兰教的苏丹萨拉丁俘虏,因他长得像萨拉丁的哥哥才予以释放。“圣殿骑士”救出了犹太商人纳旦的养女蕾霞,并爱上了她。经过一番曲折,最后弄清,“圣殿骑士”与蕾霞本是兄妹,都是萨拉丁哥哥的孩子。它说明三个大宗教同出一源。这一主题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宽容论”的主要内容,反映人类的大同理想。
  戏剧理论  莱辛没有系统的戏剧理论专著,他写的都是评论,但在评论中包含了重要的理论观点,《新文学通信》和《汉堡剧评》都是这样的作品。
  《新文学通信》名义主编是尼科莱,实际负责人是莱辛。莱辛在这个刊物上以书信体的形式发表了一系列评论当代文学的文章,其中最重要的是第17封信,它的内容基本上包括了莱辛戏剧理论的主要观点:①创立与本民族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的民族文学、民族戏剧是当务之急;②德国的民族戏剧不应以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为模式,而应以W.莎士比亚和英国戏剧为榜样,同时还须吸收自己的民族传统。
  《汉堡剧评》是汉堡民族剧院的院刊,每周出两次。莱辛将其在《汉堡剧评》上发表的104篇评论,编辑成书出版。提出的理论观点有:①戏剧应当通过情节的安排和人物的塑造起教育作用。悲剧的作用是引起观众对主人公命运的怜悯和恐惧,从而促使观众得到“净化”避免遭受同样的命运,不犯类似的过错。观众可以而且应当与剧中人物相等同,因而戏剧必须真实,剧中人物要像生活中的人一样,既不是绝对的好人,也不是彻头彻尾的坏蛋。②法国古典主义者歪曲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亚里士多德从来没有主张过“三一律”,而只是强调情节必须统一。因为情节是戏剧的生命,时间和地点从属于情节。悲剧与喜剧不能按照剧中人物的社会地位划分,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悲剧或喜剧的主人公。③不同意狄德罗关于剧中人的性格只要表现他所属等级的特征就够了的观点,认为人物必须有个性,人物的性格必须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
  莱辛的戏剧理论以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为依据。他批评J.拉辛、P.高乃依,认为他们误解和曲解了亚里士多德;他赞成莎士比亚,认为莎士比亚从本质上实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主张。莱辛已经看到古典主义戏剧不再适合新时代的要求,并已认识到莎士比亚对现代戏剧的巨大意义。
  参考书目
 Waldmar Oehlke,Lessing und seine Zeit,München,1919.
 Franz  Mehring, Lessing-Legende, Berlin, 195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4: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