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脑电图
释义 naodiantu
脑电图(卷名:现代医学)
electroencephalogram,EEG
  应用电子技术,引导、放大、记录的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电位变化。已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的诊断、重危病人监测以及医学研究。本法无损伤性,对诊断癫痫、颅内占位性疾病、颅内感染、颅脑外伤及影响大脑生理代谢的疾病有一定的价值。临床上所用脑电图检查多靠目测尺量的方法进行分析,因此精确性差,许多判断是靠经验。随着电子技术的进展,出现了遥测脑电图、脑电位分布图、深部埋藏电极及计算机分析等方法。
  脑电图的描记  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时时刻刻存在着电位变化。脑电图所记录的电位变化主要来源于锥体细胞顶树突的电位总和,而脑电活动的节律性则由丘脑内侧核群及中脑网状结构调节。
  由于大脑各叶(额、顶、枕及颞)有不同的动能,所以必须在头皮上放置一定数量的电极才能反映全部皮质的电活动。目前均采用国际脑电图学会的标准电极放置方法(10~20系统)。从鼻根到枕骨粗隆联线,及从鼻根通过枕骨粗隆的头围作为基线,每20%放置一个电极,共19个电极(图1)。这个方法的优点是每个电极的位置与大脑皮质各叶基本相符,故定位较准确(图2)。临床上记录两种基本导联(参考导联及双极导联)的电位变化(图3)。
  


  参考导联是一个记录电极和参考电极(一般在耳垂)进入同一个放大器。其优点是电位失真少。但没有一种参考电极是完全没有电活动的,这种电活动可以从与之相连的各道记录到,造成判断上的困难。双极导联为两个记录电极进入同一个放大器。其优点是可以在相邻的电极间明确辩认电位变化,定位比参考导联精确。但对分布广泛的电位,在波形及波幅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失真。因此单极及双极导联均应描记不可偏废。
  脑电图的基本内容  分析脑电图要注意以下内容。
  频率  每秒钟出现的电位变化数,以Hz(赫兹)表示。根据频率的不同将脑电活动分为 δ 频带(8~13Hz)、θ频带(4~7Hz)、δ频带(0.5~3Hz)及 β频带(14~30Hz)(图4)。


  波幅  脑电活动的高度,单位为μV(微伏)。高波幅指>50μV,中波幅指25~50μV,低波幅指<25μV。
  位相  以基线为准,在基线以上称负相,在基线以下为正相。各导联间,波峰及波谷发生于同一时间者称为同位相,否则为不同位相。两道间的波位相完全相反者称为位相倒置(图5)。在双极导联,两相邻道有一公共电极时,位相倒置的出现对大脑半球占位性病变有定位价值。
  波形  在一个波的周期内,电活动的变动形式(图6)。
 


  ①正弦样波。上升枝及下降枝光滑对称,波顶圆钝。正常δ 波、β波、θ波多为正弦样波;δ波亦可为正弦样波。
  ②棘波。上升枝陡峭,下降枝可稍有坡度,周期<70毫秒(ms),一般为高波幅。是异常波。
  ③尖波。波形与波幅似棘波,仅周期较长(在70~200ms)。为病理性波,但正常人睡眠时双顶可出现尖波。
  ④棘(尖)慢复合波。由一个棘(尖)波及一个2~5Hz的慢波组成。亦为异常波。
  ⑤多棘(尖)慢复合波。由一个以上棘波及一个慢波组成。亦为异常波。常见于肌阵挛性癫痫。
  ⑥三相波。为1~3Hz的慢波,由三相组成,第一相为负相常为尖波,第二相为正相,第三相为负相。第三相高于第一相,为异常波。常见于代谢性脑病。
  出现方式  一种脑电图现象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这对判断是否正常或异常的程度是非常重要的。
  ①散在。以单个波的形式,无规律地出现。
  ②节律。3个以上频率、波形及位相相同、波幅相似的波连续出现。如正常成年人的δ 节律,儿童的θ节律。异常波亦可以节律的形式出现。
  ③同步性。大脑半球相对应区或一侧半球的各区间的脑电活动在同一时间内出现。
  ④不同步性。两半球对应区或一侧半球各区间的脑电活动在时间上无固定关系。
  ⑤爆发。一种脑电现象突然出现,突然消失,并突出于背景活动。
  ⑥高度节律失调。杂乱出现于两半球的不规则高波幅慢波、棘波及尖波爆发。
  出现部位  可分为:①限局性。仅见于大脑半球的某一区域。②一侧性。出现于一侧大脑半球。③两侧性。出现于两侧大脑半球。可以对称,也可以不对称。
  在记录脑电图过程中给予光或声刺激,或令被检查者作心算,均可使δ 节律消失,出现低波幅快波。当刺激或心算停止后 δ节律重新出现。这些是生理反应。用非生理性的方法,如过度换气、闪光或药物(如致惊厥药解眠),使原有的异常更为明显,或使原来无异常表现的脑电图出现异常,这种方法称为诱发。
  正常脑电图  与其他生理参数一样,所谓正常脑电图为统计学概念。脑电图不但与健康状况有关,而且与年龄及精神状态有密切关系。健康成年人清醒状态下的脑电图以δ节律占优势,约占75%,以9~10Hz为主要节律,波幅平均 50~100μV。δ 节律以枕区最显著,波幅最高。波形最整齐,呈纺锤状出现,两侧基本同步对称。慢波散在于额及颞区, 波幅 50μV以下,θ波不多于10%,δ波应少于5%。快波主要在额及中央区,不超过20%,波幅在30μV以下。全头波形整齐,两侧对称,生理反应明显。个体差异显著。
  新生儿以δ波为主,两侧常不对称。随年龄增长频率逐渐变快。到3~4岁以θ节律为主,两侧逐步对称,并出现个体差异。枕部已可见到δ 波。7~8岁时δ 节律已占优势,但仍不稳定。10~12岁时 δ波波幅可高达 150μV左右,此后逐渐降低。至18岁达到成人的脑电图。60岁以上老年人的脑电图中,有δ 频率逐渐变慢,慢波增多的趋势。
  脑电图的临床应用  脑电图是很有价值的检查大脑功能的方法。但不能直接反映大脑组织结构方面的变化,因此对诊断病因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不同病因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以出现相同的脑电图异常;而一种脑电图异常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几乎没有哪一种脑电图异常对某种疾病具有特异性。并非全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均有脑电图异常,这与病变的部位、范围、大小及进展速度有密切关系。
  脑电图对一些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意义可归为几类。
  诊断意义较大  脑电图对大脑半球以及丘脑的突然或迅速进展的病变有较大的诊断意义。
  ①发作性疾病,如癫痫。脑电图对癫痫的诊断、分型及估计预后均有重要意义。发作期脑电图可显示爆发性活动,多出现两侧弥漫性慢活动,可以是棘波、尖波、棘慢复合波或多棘慢复合波的爆发,也可以是慢波、快波甚至δ波的爆发。
  ②中毒代谢性脑病。急性期多见弥散性高波幅慢波。三相波常见于代谢性脑病,肝性昏迷时三相波最典型。
  ③昏迷。脑电图异常的程度与昏迷的程度有关,与昏迷的病因关系较少。典型的脑电图表现为广泛性δ波。少数特殊病变部位的昏迷可以是δ型,β型脑电图。
  ④脑死亡。表现为电静息或没有超过2μV的电活动。
  ⑤急性髓鞘脱失性疾病。如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表现为低平电活动的背景上周期性出现棘波,尖波或慢波爆发(周期现象)。
  ⑥脑炎。典型的脑电图异常为广泛性δ波。
  诊断意义一般  对大脑半球病变的早期或慢性进行性病变诊断意义一般。
  ①肿瘤。80%的大脑半球肿瘤有限局性异常,典型的表现为限局性δ波,但定位常不精确,甚至可以出现远离肿瘤所在部位的限局性异常。合并颅内压增高时出现广泛性异常。
  ②卒中。亦可以出现限局性异常。
  ③颅脑外伤。
  ④慢性硬膜下血肿。
  诊断意义不大  对大脑半球以下的病变,大脑半球陈旧性或慢性广泛性病变以及功能性病变,如小脑、脑干病变,精神病,变性性疾病及慢性头痛诊断意义不大。
  参考书目
 冯应琨:《临床脑电图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80。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8: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