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非洲美术
释义 Feizhou meishu
非洲美术(卷名:美术)
African art
  广义指整个非洲的美术,一般专指非洲大陆的黑人美术。主要包括19世纪中期在撒哈拉地区、南部非洲发现的岩画和雕刻(包括古代的陶雕、中世纪以后的青铜雕刻和传统木雕)。
  撒哈拉岩画  这是非洲最古老的艺术。根据风格、技术、石垢色泽及动物群进化,可以把它分为古代水牛时期(约公元前9000~前6000)、牧养公牛时期(公元前3500~前1500)、马时期(公元前1500~公元2世纪)和骆驼时期(2世纪)。
  古代水牛时期岩画  主要分布在今阿尔及利亚西北部的古苏尔和阿穆尔山区,撒哈拉中部的阿杰尔高原(主要在阿尔及利亚境内)、乍得境内的提贝斯提高原和利比亚境内的费赞。这批古代艺术作品中,雄伟写实的古代水牛图像十分引人入胜。古代水牛在公元前已经绝种。北部非洲发现它的骨骸化石可以确定,早期图像属于新石器时代初期。在古苏尔山区山岩上,发现一件优美的水牛岩刻,它的头部和躯体是侧面的,两只犄角有透视关系。图像有3米长,并且是用细磨深凿的轮廓线条完成的。刻工精巧,眼睛、耳朵和一些皱纹,历历在目。此外,这一时期还有大多用同一技术和同一风格制作的其他岩刻,诸如大象、犀牛、长颈鹿等。这些形象经常并列在同一块山岩上,有时还重叠在一起。在费赞,除古代水牛形象以外,也发现了大象、犀牛、长颈鹿及河马图像。这些图像雄伟、宏大,一般都接近于原大,有的甚至超过原大。如在阿杰尔高原有一个高达 8米的犀牛形象,另一件描绘几个高7米的长颈鹿构图,竟占了82平方米。法国考古学家G.弗拉芒曾对这一带岩刻的刻纹和表层进行过研究,他认为早期的岩刻是用一种仔细磨光的、约1厘米宽的V字形深槽状工具制作的。除单独的动物形象外,偶尔也能看到一些多形象的构图。这类构图是一长列同样动态的动物(水牛、大象、公牛、马、鸵鸟等),它们好像一个跟随一个鱼贯而行。这种动物形象没有任何彼此联系。除了这种原始的构图形式之外,还发现有一些不同的图像,诸如雄兽与雌兽、带着幼兽的雌兽、保护幼象的大象等。《保护幼象的大象》是一件典型的古代水牛时期的岩刻作品。
  牧养公牛时期岩画  公元前4000年代中期,以牧养公牛为主要题材的半程式化线刻,逐渐代替了古代水牛时期的写实图像。这一变化是随着沙漠气候条件和动物的变迁发生的。在一些山岩上还发现颈部和头部有稀奇古怪饰物的公绵羊形象,它们头上有光轮样式的圆盘和图案装饰的脖套。在阿杰尔高原,也有一些饰有类似的圆盘和卷线的公牛及其他动物形象。在北部非洲还经常可以见到一种叫作“圣公绵羊”的形象。撒哈拉到处都有牧养公牛时期的艺术,分布不平衡,以阿杰尔高原为最多。牧养公牛时期,大约延续了2000年,它的题材、风格多种多样,并且达到了比较完美的境界。图像的高度为15~35厘米。较早期的轮廓像,后来逐渐被涂成一层厚颜色的侧面像所代替。
  除此之外,在不少山岩上,还发现一些体态轻盈的动物形象和狩猎、舞蹈场面。在描绘狩猎、舞蹈的场面中,黝黑的女舞蹈者步调从容,动作柔软;狩猎的射手,动作更富于表情。所有这些描绘撒哈拉古代先民生活的图像,如缓慢的行走行列,在茅舍旁休憩的人们,带着孩子玩耍的父母,做着家务劳动的场面,屠宰野兽的牧人等,都证明这是没有任何宗教内容的艺术。
  马时期岩画  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在撒哈拉出现了马的图像。这一时期大约延续了500多年,其艺术可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与其相适应的题材、技术和图像风格。第 1阶段属于传说的加拉曼特人时代。岩刻有两匹或四匹马拉的、一个或两个车夫赶的大型战车,人物形象呈对顶三角形。这种风格的大部分岩刻,发现于撒哈拉中部山区。在这一时期的岩刻图像中,大象、犀牛和河马消逝了,但还能遇见长颈鹿、羚羊和摩弗仑羊的图像。它们的尺寸约25~50厘米。人物和动物形象仍被刻成侧面像,但是在较晚期的岩刻中,大型马车却被描绘成平面图,把马刻得背朝背。这种岩刻属于第2阶段。它们被发现的区域比前一阶段广阔得多,不仅在中央撒哈拉有,而且在北部非洲、毛里塔尼亚、费赞和提贝斯提也有。在第3阶段中,大型马车图像逐渐被骑者图像所代替。骑者携带矛和圆盾,用羽毛作头饰,并在执盾的前臂挂着短剑。岩刻的尺寸和操作技术与从前类似,只在风格上有些改变,经常只凿出形象的轮廓,刻线也不那么清楚,而且很少有磨出光泽的表面。属于马时期的岩刻,明显表现出岩石凿刻技术的衰落。
  骆驼时期岩画  公元 2世纪时发现了优美而写实的单峰骆驼图像。在恩内迪还有一些飞速疾驰的武装骑骆驼者,岩刻姿势十分准确。撒哈拉骆驼的出现,是与大旱降临,在土著居民生活中发生深刻变化相一致的。骆驼图像的发现,在数量上和区域上超过了其他的一切图像。大约存在了2000年的骆驼时期艺术,至今还在这里保持着自己的传统。
        


  南部非洲岩画  通常认为这一地区的岩石艺术出自土著居民布须曼人之手。其实,除了布须曼人,其他部族也从事过这种艺术的创作。
  南非岩画  大都是布须曼人创作的,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早期以描绘大动物(把动物画得很大)为主;中期从描绘大动物转向描绘小动物(把动物画得很小)和人物形象;晚期全部描绘小动物和人物形象。按照艺术风格的差异,美术史家又将他们分为7个不同的画派:纯大羚羊画派──所描绘的对象是大羚羊;多景大羚羊画派──符合透视画法的大羚羊;小羚羊画派──所表现的对象主要是小羚羊;大人体画派──所表现的对象主要是大的人物;小人体画派──以小的人物为主要的表现对象;历史画派──主要是描绘历史事件;神话画派──主要是表现神话故事情节。此外,还有一种班图岩画。班图人继布须曼人之后定居在南非。他们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几何画风,也喜欢直接描绘动物形象。在高山洞窟里,遗存下许多岩画。主要画的是非洲动物,也有人物,多半为裸体,有的披着兽皮戴着面具,有的手持武器,也有战争、围猎和大羚羊搏斗等的场面。
  津巴布韦和赞比亚岩画  津巴布韦岩画,具有布须曼人艺术的一些特点。所描绘的题材大都是生活场面和神话故事。画面气氛安逸闲静,人物动作简单,内容大部反映家庭生活和死亡情节。所描绘的对象有:人物、禽兽、花鸟、鱼虫、树木。岩画中的人物形象高大,有的高达3米,画面上有的部分涂上颜色,有的部分是白底,但整个画面十分协调。津巴布韦岩画也有构图简单的,人的体态细长,往往只勾画出一个墨黑的身影。另一种人物戴项圈、系腰带等饰物。在马托波山的许多岩洞和维多利亚瀑布附近的一些洞窟岩画,大都具有上述特点。在马托波山里,还发现了一些描绘哀悼首领仪式、站在湖畔的英雄、呼风唤雨的神祗等岩画。这些神话故事情节与班图人的口头传说有一定的联系。赞比亚图案式岩画,同沙巴地区的岩画风格极其相似。据说,这两个地区的岩画属于同一时期。赞比亚东部近代岩画的构图多为梯形、长方形、弯月形和圆形。
  纳米比亚(西南非洲)岩画  多半分布在花岗石的山洞里。其中有最著名的是在布兰德山发现的《白妇人》,也有人认为画的是黑人男子。因为当时岩画着色比较随便,有些作品画的虽是黑人,但脸庞都是白色的。这一地区岩画分布很广,甚至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地区,还发现了形象生动的长颈鹿岩画。
  雕刻  雕刻艺术在非洲有着悠久的历史。1931年在尼日利亚的扎里亚贾巴人居住的诺克村发现过一些赤陶头像及其残片,有些头像是原大的,头发上还有装饰品,除了面部的刻画有些概念化之外,头发、胡须、刺花的细节表现得相当精致。根据这些头像的形象,可以确定表现的是典型的非洲黑人。1949年,英国考古学家B.法格在离诺克约 140公里的杰马又发现了一件精致的赤陶头像。柔和的椭圆形脸庞,线条鲜明的鼻子和嘴唇,细致的发式,表明作者的技巧是成熟的。诺克村一带发现的人物雕刻,造型各异,有的还戴有手镯、脚镯、腹带、帽子等饰物,有的雕像还饰有锡制的串珠项圈或者带着有柄的石斧。一些动物雕刻也很精巧,尤其是猴子的坐像情趣盎然。这些古代黑人的作品,较早的是在公元前700年,而较晚的是约在400年创作的,被称为诺克雕刻。
  来自北方和东方的移民使古老的尼日利亚从中世纪开始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约鲁巴诸国,如伊费王国,早在欧洲人在非洲贩卖奴隶之前就形成了。伊费雕刻在13世纪前后就已经相当发展。从出土的大量雕刻作品来分析,可以看出当时伊费雕刻家众多,已能利用失蜡法铸造出优美的雕刻品。这些作品大多数是以写实手法创作出来的,基本上是表现当时居民的日常生活、宫廷生活和宗教风俗的。虽然有些头像上雕有表现刺花的纵纹,但是并没有妨碍形象的完整和鲜明。1910~1912年间,发掘出伊费的首批头像及其残片。1930年起又重新进行发掘。在这些出土的作品中,伊费国王青铜头像、赤陶头像和祭祀器皿最为著称。
  曾经对尼日利亚南部有过很大影响的贝宁王国,雕刻也很精湛,可与同时期的欧洲雕刻媲美。贝宁王国在13世纪从伊费获得青铜铸造术之后,就在贝宁城建造了铸铜作坊,贝宁青铜雕刻是宫廷艺术,大部分作品珍藏在奥巴(国王)的宫殿里,于1897年英国殖民者侵入贝宁时被焚毁或被掠走。贝宁青铜头像多半是表现奥巴、母后、公主或达官显贵的。它们被放在祭坛上,用来祭祀祖先。有的头像顶部插上整根的雕刻象牙,在象牙上刻有祭祀祖先的节日场面,这种表现形式是非洲雕刻独具的特点。贝宁青铜建筑装饰浮雕,也主要表现奥巴、陪臣、军事首领、欧洲盟友及战争场面等,各种人物形象的社会地位和身分,可以从服装、头饰、挂珠等鉴别出来。浮雕上的人物腿短、腰粗、头大,眼睛、鼻子、嘴的造型有些程式化。
  非洲木雕是与崇拜祖先相联系的。人们认为,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存的另一种形式,因此他们无限崇拜死者。他们认为,死者会经常留在活人中间,并拥有超自然的力量,善良的祖先能够惩罚罪犯;又认为,死者灵魂已离开身躯,需要有一个栖身之处。因此,作者在创作时不注重形似,而着重使雕像具有一种魅力。
  雕像经常是用一块木头雕刻的。人体往往呈直立状态,不表现动作或稍微表现一点动作,双手对称下垂,有的拿着东西,或抱着孩子。有的雕像点缀着贝壳、羽毛、动物牙齿、布片、兽皮,使他们具有一种稀奇古怪的样子。加蓬的巴科塔族、马里的班巴拉族、象牙海岸的塞努福族、扎伊尔的巴松格族的雕像和面具,有的还用薄金属片覆盖着。在苏丹、喀麦隆、尼日利亚,甚至用贝壳、串珠把雕像全部覆盖上,以致使它们失掉雕刻的特点。
      


  从雕刻风格上来看,西部和东部的雕像有显著的区别。在西部,形象比较生动,富于想象力;而在东部,则比较单调死板。一些雕像具有写实的特点,另一些雕像则象是一个立体的几何形体。丹人(象牙海岸)、巴乔克维人(扎伊尔)、约鲁巴人(尼日利亚)的雕像是写实的,而巴科塔人(加蓬)的作品则具有程式化的特点。巴科塔人雕像用一些小铜片覆盖着,产生一种富丽堂皇的效果。它们用铜钉帽代替眼睛,有的不雕出嘴,鼻子是一个圆球果。
  巴桑格人(扎伊尔)的面具不象巴科塔族雕像那样程式化,却与象牙海岸鲍勒人面具的写实特点有些相似。古罗人面具是长圆脸、尖鼻子,并具有一种忧郁感。芳人雕像与巴科塔人雕像相似。马里的多贡人、布基纳法索的博博人的雕像健美、丰满,与古罗人和芳人雕像的多愁善感形成鲜明的对比。
  巴瓦约人(扎伊尔)的木罐盖子雕刻是富有情趣的。木罐盖子上的小雕像都具有象征意义。每个小雕像的主题都表现一种心情或愿望。在日常生活中,巴瓦约人可以利用这种小雕像解决纠纷。妻子要想告诫一下顽固的丈夫,就把有雕像的盖子盖在她给丈夫送食物的罐子上。
        


  父系社会的巴勒加部族居住在扎伊尔东部的赤道森林一带。巴勒加人从前是勇敢的猎象者,他们用象牙和木头雕制人像和面具,作为姆瓦米教派成员的等级标志。巴勒加人把这些作品看作是权力、尊严、永恒和活力的象征。简单的椭圆形象牙面具属于最高的品级,这种面具的表情激昂紧张。较差的一种是同样风格的木质面具。巴勒加人的木雕人像也有不同的标志,它们常常象征着某一特殊事件。孪生儿死了兄弟或姊妹,就把这种人像戴在颈上,相信它具有一种魔力,能够保护自己。巴勒加人平时把雕像放在一个筐篮里,每逢节日或举行歌舞表演时,就把它涂成白色放在地上,或悬挂在敬神场所的祭坛上。他们有时还把这种雕像系在胳膊、额部、太阳穴或下颏处。
         


  巴勒加人在雕刻时,往往采用点与圆的形式,这种形式体现青春和力量。人像的刻制较为粗糙,雕痕多呈角状,但富有节奏感。四肢常用突起的锯齿状来表示。嘴的处理也较粗略。两眼是用贝壳镶嵌成的,或者用点或圆来代替。有的雕像系着胡须穗,头顶装饰着角状物。双臂高举的乞求姿势是表示向苍天呼吁求救的。
  热带非洲许多地区以装饰木雕而出名。扎伊尔的装饰雕刻种类繁多,包括人像木罐、大高脚杯,以及在乐器、斧柄、木床、桌椅、墙板上刻制的装饰木雕。象牙海岸的烟管、安哥拉的木椅,以及喀麦隆的颜料盒上都有雕刻图案,这种图案多为古代花纹,其题材以编织花纹为主,间有动物题材,植物题材则少见。
  热带非洲雕刻家的创作原则,是在非洲各族宇宙观的影响下形成的,这种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形象思维体系,他们确信自己的才能、自己的观察,以及自己对形式感的深刻理解。在他们的作品中,有一种感人甚深的纯朴、稚拙,同时又具有庄严肃穆之感。
        


  虽然在热带非洲雕刻艺术中,不能感觉到西欧古典雕塑艺术中具有的那种“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特点,但是能够看到造型别致、独特、激动人心的艺术形象。
  经过非洲雕刻家的创作,真实的对象完全变形,而形成与原来的生理结构完全不同的雕刻形象。这种出乎意料的变形形象并不是臆造出来的,而是许多代人的艺术视觉的共同概念的反映。这种雕刻的独特的程式化与现代西欧的抽象雕刻完全不同。非洲木雕也有一些写实的作品。
  不管非洲黑人雕刻家属于哪个部族,创作哪一种雕刻,他们的作品都显示出大胆的创造精神、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新颖的构思。
  参考书目
 Georges Balandier and  Jacques Maquet,Dictionɑry of Blɑck Africɑn Civilizɑtion,Leon Amiel Publisher, New York.
 Frank Willett, Africɑn Art ɑn Introduction, London.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2:2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