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西柏林电影
释义 Xibolin diɑnying
西柏林电影(卷名:电影)
West Berlin, cinema in
  西柏林有很多电影公司,较大的有1947年成立的中央电影公司、1952年成立的西方国际电影公司、1958年成立的宇宙电影公司、1960年成立的里阿托电影公司等。在制片中,这些公司经常请联邦德国的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并且也利用联邦德国的发行网发行影片。除上述公司外,还有许多小的独立公司。一些年轻的非商业性影片的导演主要是靠这些独立公司出资拍片。在西柏林拍摄的较突出的影片有《尾声》(1950,导演H.考特纳)、《老鼠》(1955,导演R.西奥德马克)、《什特列捷曼》(1957,导演A.布朗)、《大炮小夜曲》(1958,导演W.施陶特)与《三分钱歌剧》(1963,导演施陶特)、《莱因斯贝格》(1967,导演K.霍夫曼)、《城堡》(1971,导演R.霍尔特)、《大礼帽》(1973,导演U.沙莫尼)、《巴姆贝克的英国勋爵》(1973,导演O.龙策)、《失去的生活》(1975,导演O.龙策)、《兄弟》(1976,导演W.格勒姆)、《两次战争之间》(1978,导演H.法洛基)、《解除职务》(1982,导演B.辛克尔)等等。
  60年代末,在政治电影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巴黎五月事件的影响下,在西柏林出现一个被称之谓“柏林学派”的电影流派。他们以工人或者小市民为主人公,试图探讨劳动、就业和社会冲突等问题。他们初期所拍摄的影片多数为纪录片,大都较粗糙,缺乏技巧,有时甚至还缺乏电影性。进入70年代后,这个学派的主要人物拍摄了一些较成功的故事影片,主要有C.齐维尔的《我很好,妈妈》(1971)、《九月的雪莲花》(1973)、《笔直的路》(1975),M.吕德克和I.克拉蒂施的《沃兰茨》(1972)、《工资与爱情》(1973)、《家庭幸福》(1975)、《塔南许特》(1976),M.威鲁茨基的《长久的不幸》(1973)、《抱不动薇拉·罗梅克》(1975)等。
  自1957年起,在西柏林每年都举行一次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这是世界较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1988年,中国影片《红高粱》获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熊奖。
  1965年,西柏林成立了电影与电视学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