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腺病毒感染 |
释义 | xianbingdu ganran 腺病毒感染(卷名:现代医学) adenovirus infection 腺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易侵犯呼吸道及消化道粘膜、眼结膜和淋巴结。主要表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急性呼吸道感染由腺病毒引起者约占2~4%),其次为眼部和胃肠道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儿童。约半数病人为隐性感染。婴幼儿易患腺病毒肺炎,病情重,病死率高。无特效治疗。根据人群血清特异性抗体调查和病毒分离,可知腺病毒感染十分广泛。中国20~25%的儿童和成人,可在血清中查得腺病毒抗体;手术切除的扁桃体和淋巴腺标本中,50%以上可分离出腺病毒。传染源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毒由呼吸道和眼结膜分泌物、粪便及尿排出体外,经空气飞沫、密切接触及粪—口途径传播。 病原学 腺病毒为 DNA病毒,属腺病毒科。因能致淋巴结(腺)、咽及结膜炎症,又称腺—咽—结膜病毒(简称APC病毒)。电镜下观察,呈20面体颗粒,直径为70~80nm,核心由双股DNA和蛋白质组成,外有核壳,上有252个壳粒,由240个六邻体和12个五邻体组成(见图)。外无类脂质包膜,故能耐乙醚和氯仿等脂溶剂。耐酸,不耐热,56℃30分种能使本病毒灭活。本病毒可用人胚肾、猴肾、人羊膜等细胞培养分离和繁殖。目前已知至少有35个不同的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的病毒间无交叉免疫力,最常见的致病型为1~8型。 临床表现 不同血清型的腺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以下类型: 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发热、流清鼻涕、咽痛、咳嗽、声音嘶哑等。半数病例咽部出现白色渗出物及颈淋巴结肿大,多于3~4天后退热,全身症状减轻,但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可持续1~2周。 ②腺病毒肺炎。主要由3型和7型引起。多见于儿童,可继发于麻疹后。病变呈点片状或为融合性肺炎,炎症可延及整个肺叶。起病急,有发热、咳嗽、气促、鼻扇、胸痛等,亦可发生胸膜炎。严重者有呼吸困难和紫绀,并可发生心功能不全,乃至死亡。 ③咽结合膜热。最常见的病原为3型,但1、2、5、6、7及14型亦可引起。常在儿童中引起流行。发病急,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炎、单侧或双侧眼结膜炎及颈淋巴结肿大。病程5日左右。 ④眼部感染。可表现为滤泡性结膜炎,主要由3及7型引起,结膜明显充血,睑结膜可见多数滤泡,亦可表现为流行性角膜结膜炎,主要由8型及19型引起,先有结膜炎,后出现角膜炎,病程可达数周至数月,能引起视力障碍,多在游泳者中流行。 ⑤其他。可表现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炎症状,粪便中可分离出腺病毒,也可出现出血性膀胱炎、肠系膜淋巴结炎、肠套叠等。在器官移植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引起脑炎和脑膜炎。 诊断 腺病毒感染确诊较难,须做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取病人鼻咽部脱落细胞涂片,用带有荧光素的多价腺病毒抗体染色,可见细胞核内有荧光,可借此快速诊断。亦可取鼻、咽及结膜分泌物做病毒分离或用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做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和中和试验。 治疗和预防 尚无特效治疗,以支持和对症疗法为主。 预防可用多价腺病毒灭活疫苗及减毒活疫苗。但由于腺病毒对动物有致癌性,且细胞培养中易污染有致癌性的猴病毒Sv40,两者可杂交而成致癌性更强的杂种病毒,故有的国家已生产不含DNA的核壳成分疫苗,经人体试用证明有效,有待推广。 参考书目 余主编:《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北京,198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