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辽中京遗址
释义 Liao Zhongjing yizhi
辽中京遗址(卷名:文物 博物馆)
Site of the Middle Capital of the Liao Dynasty
  中国辽代都城遗址。在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大明城老哈河北岸。辽圣宗在“澶渊之盟” 后,为了便于与北宋王朝交往,于统和二十一年(1003)至统和二十五年(1007),在奚王牙帐地兴建了中京城,设立大定府,太后和皇帝常在这里接待北宋使臣,为辽代五京之一。金代改称北京路大定府,元代改称大宁路,明代初年设大宁卫,永乐元年(1403)撤销卫所后逐渐沦为废墟。1959~1960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联合组成辽中京发掘委员会,进行了全面勘探和重点发掘。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市布局  辽中京的城市布局仿照宋汴京城的制度,由外城、内城和宫城组成。城墙黄土夯筑,残迹最高约4 米。外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4200米,南北长3500米。南墙正中为朱夏门遗址,筑有瓮城,四角有角楼遗址。外城南部按文献记载为汉族聚居区域,街道布置整齐,自朱夏门至内城南门间,有一条宽64米的中央大道,两旁挖有排水沟,沟用木板覆盖,穿通南城墙基泄水入河。朱夏门北约500米处有一市楼基址,呈马鞍形,残高4 米。大道两侧各有对称的坊区 4个,各坊都围有坊墙,在临中央大道的坊墙正中开设坊门。坊区北面至内城南门间的大道两侧,各有长约 250米的廊舍遗址,应为市易交换的场所。此外尚有官署、驿馆、寺院等遗迹。外城西南隅有一处高约25米的山岗,自东麓至山顶分布许多寺庙遗址。
  内城位于外城中央偏北,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2000米,南北长1500米,城墙设有马面。南墙正中为阳德门遗址,自阳德门至宫城南门阊阖门间,有一条宽约40米的大道,两侧筑矮墙,墙外大都是空地,少有固定建筑物,按照文献记载应当是守卫宫城士卒搭设毡帐的地区。在宫城南墙南约85米处,有一条东西向的道路与上述大道相交,各向东西两方伸延约 180米,向北折转通入宫城的东、西两掖门内。
       


  宫城即大内,位于内城北部中央,平面呈方形,每边长1000米,北墙利用内城北墙,另筑东、南、西三墙,今尚存东南角和西南角的角楼遗迹。南墙及正中的阊阖门均毁没,仅在距离阊阖门址东西各约 180米处发现了东掖门和西掖门遗址。经钻探,3门内各有宽约8米的道路,阊阖门内的道路直达一处大型宫殿基址,东掖门和西掖门内的道路,各通向两重宫殿遗址。
  其他遗迹  外城南部现存有砖塔两座。位于中央大道东北方的大塔,通称大明塔,八角十三层密檐式,通高81.39米。塔身第1层每面镶嵌有砖雕的佛、菩萨、力士和飞天像,转角柱砌成双层塔形,上层刻佛塔名,下层刻菩萨名。传此塔为辽圣宗时感圣寺内所建舍利塔。1983年修缮时曾在塔上发现寿昌年间的题记。位于中央大道西面的佛塔俗称小塔,高24米,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可能是辽末或金代建筑。另在外城城外的西南方还有一座残砖塔,仅存塔身第1层以下部分,残高约6米,俗称半截塔。
  出土遗物以建筑材料为大宗,有板瓦、筒瓦、滴水、砖等,还有屋脊、屋内砖质装饰物。此外有石刻和泥塑的佛造像,定窑白瓷片,仿定窑粗白瓷片,陶用器及北宋铜钱。
  遗址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当地人民政府即采取保护措施。1961年划定保护范围,设置一名专职文物保护员。1985年在遗址内设立宁城县文物保管所,1987年改建成辽中京博物馆,负责遗址的保护工作。1982~1984年间,修缮了大塔塔身和小塔,1986~1989年清理和修缮了大塔台基。
  参考书目
 辽中京发掘委员会:《辽中京城址发掘的重要收获》(载《文物》1961年9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