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经络
释义 jingluo
经络(卷名:中国传统医学)
channel〔meridian,vessel〕and collateral
  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脉与络脉的总称。起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联系左右前后、网络周身的作用,将外在筋、脉、肌、皮、五官、九窍与内在的五脏六腑等联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凡人体内行于深层上纵行较大的主干脉为经脉,行于浅层横行较小的分支脉为络脉。
  经络系统 经脉又名正经,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和奇经八脉。十二经脉是人体经络系统中十二条经脉的合称,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肢体深部分出的较粗大的分支脉;奇经八脉是人体内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脉、阳脉、阴维脉、阳维脉等八条经脉的统称。络脉又名别络,包括较大一些的十五络脉及其分出的网络周身各部的细小络脉,名为孙络;浮现于体表的细小分支,名为浮络。根据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所分布的部位,将全身筋肉分成十二群,名为十二经筋;将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分区,名为十二皮部。这样由经脉、络脉、经筋、皮部组成了人体的经络系统。经络概念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祖先所创立的独特的医疗方法密切相关。针灸、按摩等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石器时代。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这些疗法经过无计其数的反复,使得先人们逐渐对人体有所认识。在刺伤皮肤时常有红色液体流出,于是便产生了“血”的概念。血在人体内流通的管道,称之为“脉”。在针刺、艾灸、导引、按跷等疗法作用下,人体内经常出现感觉传导现象。这种现象忽隐忽现,若有若无,飘移不定,善行多变,类似云气,有影无形,故将“气”的概念引伸进来,用以描述感觉传导,称为“气行”。这种气行的线路亦被称为脉。因为血与气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脉则为气血之通道。在医疗实践中大量的脉被发现后,逐渐产生了脉的分类,出现了经脉、络脉等名称。经络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织结构。它沟通内外,外在经络系统受病能够定向地传变于相关的脏腑中去;内在脏腑受病必然定向地反映于相关的经络上来。脏腑是生化气血之源,经络为运行气血之道,二者是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素问·调经论》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经络),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所以经络能够“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
  经络学说 专门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各科治疗的中医学理论。它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针灸、推拿疗法直接作用于经络系统上,故经络学说成为针灸及推拿的理论核心。中医临床治病明辨病变之脏腑经络,把握疾病的传变,以及中药方剂的归经理论等,都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灵枢·经别》称:“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宋代窦材说:“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扁鹊心书》)。
  从现有文献资料看,最早记载经络学说的专著,当推1973年在湖南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医书。根据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的考证,医书中有关经络学说的内容大约抄录于秦汉之际,分作两卷,皆记载了古代十一条经脉的命名、循行分布、病候及灸治等内容,由于命名的不同,整理小组将两卷暂定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现载于《五十二病方》(1978年版)。到《内经》成书时代,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已逐渐形成,经络学说也已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该书的《灵枢》载有《经脉》、《经别》、《经筋》、《经水》等专篇;《素问》载有《经络论》、《皮部论》、《经脉别论》等专篇。不但使十一条经脉发展为十二条经脉,对各脉的命名、循行分布、病候及治疗内容均有修改和补充,并已和脏腑有了属络关系,形成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流注过程。还载述了由十二经脉分出的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及散见于各篇的奇经八脉,并把十二经筋及十二皮部纳入了经络系统之中。除此之外,《内经》中的大部分篇章载有经络的内容,成为经络学说之经典。汉代《难经》对有关经络的八十一项疑难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释,补充和发展了《内经》的经络理论与实践内容,并且首次提出了“奇经八脉”,成为与《内经》齐名的经典。汉代《伤寒论》,按外感热病由表及里循经络系统而传变的过程,总结了汤液及针灸治疗的规律,从而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晋代的《脉经》,是经络理论在诊断学中的发展,成为中医学诊断学的最早专著。同时代的《针灸甲乙经》》是集晋以前针灸学术发展之大成,将《灵枢》(《针灸甲乙经》序称作《针经》)、《素问》九卷及已佚的《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汇集一起,重新编目整理而成书的。该书是经络理论指导针灸临床实践发展到较为成熟阶段的代表作。经脉的腧穴数目已由《内经》所载的160多个发展到349个,并详细载述了各个腧穴的位置、主治及刺法灸法,尤其对各科疾病的针灸治疗皆处以配方。该书约于7世纪流传到国外,为国际针灸学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唐代《千金要方》的序言中提到当时已有经络彩图问世,惜已亡佚。宋代王唯一奉皇帝诏书重新考订了经脉与腧穴,编著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铸成了两具铜人(见针灸铜人),力求使经脉腧穴达到统一化、规范化。金代窦默所著《针经指南》,提倡灵龟八法。何若愚所著《流注指微赋》,经阎明广详加注释而成《子午流注针经》一书,使按时取穴针法独树一帜。元代滑寿所著《十四经发挥》,重新考证了经脉与腧穴,并作了很多补充。明代李时珍编著成《奇经八脉考》,使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所辖腧穴及病候达到较为完整的程度。至此,经络学说已发展到较为完善的阶段。其后杨继洲总结了明代以前针灸学术成果,撰集成《针灸大成》,为经络学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清代以后经络学专著颇多,如《经络全书》、《经络图考》等,对经络学说略有补充。
  经络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与传统医学其他基础理论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从经络的命名,腧穴的定性,各系统的生理、病理及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到临床各科诊断疾病、拟定治则、选药配穴、施术手法,皆以阴阳五行作理论的依据。尤其在论述人体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时,同样以阴阳五行理论来论述经络系统在气象、时间条件变化情况下所受的影响,并运用到针灸临床治疗中去。藏象学说形成后,经络则将脏腑之间、脏腑与肢体之间、脏腑与五官九窍之间联结在一起成为统一的整体,从而使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脏腑的生理病理统一起来,成为指导中医临床各科治疗的理论核心。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是宏观的、整体的,通过检查人体体表经络的表现而定向诊知内在脏腑的变化。人体各局部的望诊均与经络有关,望面及皮肤属于皮部望诊,望五官七窍及舌象内容要分经定虚实。问诊中无论问始病(既往史)、胎病(家族史)以及问方病(现病史)都要分经而问;各种疾病表现皆要问清发病部位属于何经。切诊是获取病变客观指征的方法,脉诊则是切循“经中之动脉”,即切经脉搏动于体表的部位,如寸口(桡动脉于腕后搏动处)脉为手太阴肺经,趺阳(足背动脉搏动处)脉为足阳明胃经。这些脉搏动的脉象则属于经络之“浮沉”。对于针灸、按摩医生来讲,还要切头面、切俞募(胸腹部募穴及腰背部俞穴)及切四末(四肢末端肘膝以下各经特定穴为主)。辨证则是中医学临床诊断的关键所在,是从疾病表现寻求疾病本质的过程。辨证的第一步是辨明发病部位,辨病位的基本途径则是分经。然后按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及气、血、痰、食、风、湿等辨明病性。
  中医临床各科治疗皆是在经络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在分经辨证的基础上准确拟定治疗法则后,用药物治疗的各科医生需选择归经药物组成配方;用经穴治疗的针灸、按摩科医生则要循经取穴组成配方,并要按照经络的逆顺、虚实选择相应的补泻手法。气功与养生更离不开经络理论的指导。
  经气 即经络之气。指人体内经络系统的功能活动,源于先天父母所赋予的元气,以及后天饮纳水谷所化生的谷气。针灸治则的拟定及施术手法的选择,都离不开经气理论的指导。
  人体整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为真气。虽然真气也包括脏腑系统的各种生理功能,即五脏六腑之“气”在内,但主要是依靠经络系统的经气运行气血而完成各种生理功能来体现的。《灵枢·本藏》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正因为气候条件随时间的推移有着周期性的四季变化规律,所以经络在运行气血过程中也相应地有着周期性的盛衰变化规律,表现在经气所发的腧穴上则有周期性的开阖规律,这就是子午流注针法的理论依据。
  经气变动失常致使经络系统发生各种病证。《灵枢·经脉》及《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将十二经脉发病称为“是动则病”,包括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及所属络脏腑之病。对十二经脉所主治脏腑气血及筋骨津液之病称作“是主所生病”或“是××脈(脉)主治其所产(生)病”,除包括本经本脏腑之病外,还包括表里相合之经络脏腑之病及所邻近经络之病,成为经络辨证、辨病的依据。
  中医检查疾病的方法是望、闻、问、切四诊,可以根据外在经络的表现而定向地诊知内在脏腑的疾病,所以以望皮部之色变及切经脉活动之形象为客观依据,称作“色脉合参”。这二项皆为经气变动的表现。面部五色主病的提纲是:“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素问·皮部论》)。切诊中的脉诊之所切皆为“经中动脉”,即身体各部经脉搏动之处,用手可摸到其搏动的形象,称作“脉象”。切尺肤,即切循肘关节以下至掌指部位的皮肤,同样为检查皮部的诊法,以视其枯润、温凉、厚薄、滑涩、柔韧等,并要分清部位。切俞募,即切循胸腹部与腰背部经气所发的俞募穴。切四末,即切循四肢末端各经络及特定穴之反应,如酸、麻、痛、胀、沉、紧、木及气行现象等,以及条索状、结节状、连珠状等反应,皆为经气变动失常的表现。既是诊断的手段又是选取针灸、按摩施术部位的重要方法。《灵枢·刺节真邪》称:“凡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辨证与辨病皆以辨病位及病性为主。辨病位以分经为核心,从经络系统之病候以分出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等。近代发展起来某些诊断仪、治疗仪等就是以经络理论为依据而创制的,也是经气表现及对其调整的具体运用。
  针刺治疗中的“得气”,就是在腧穴部位得到经气,“气至而有效”。并且要把所得到的经气导引到患病的部位,即“气至病所”,才能起到调整虚实的作用。通过补泻各种手法调动机体的综合抗病能力(见卫气),从而使由于气血不和、阴阳失调招致的疾患得以治愈。
  现代研究 主要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不同角度探索经络特性与实质。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人清水芳太郎用测定皮肤电阻的方法发现了经络的电学特性(低电阻与高电位)。1950年中谷义雄发现了良导络,随之关于经络电学的研究逐渐增多。50年代中期苏联人巴特许别金发现了“皮肤活动点”。其中良导络、皮肤活动点与中国古典的经络及腧穴的线路、位置大致相近。自此以后国内外掀起了经络研究的热潮,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经络的形态学研究 自50年代初开始,中国科学工作者在人的尸体及动物身上,分别用层次、断面解剖及组织学观察等手段,对经络穴位进行了观察。根据实验资料分析,经络与周围神经、血管、肌肉、肌腱等关系密切。又有学者根据结缔组织的形态、分布与功能特点,提出经络可能存在于结缔组织中的观点。国外学者则多倾向于经络与神经系统功能最为密切的看法。
  经络的生理学研究 人们从生物进化论、比较生理学方面探讨经络,提出经络功能具有三个基本特点,即兴奋性(应激性)、传导性(联引性)、调整性(整合性)。有的学者从条件反射角度探讨经脉腧穴的共性与特性,提出“经络、皮层、内脏相关”假说。孟昭威教授则认为经络是人体的第三平衡系统,它与躯体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一起共同维持着人体的动态平衡。
  经络的生物学研究 有的学者试图从“基因”角度来阐明经络实质,认为经络是全身穴位联接成网的控制局部基因活动的高级信息结构。张颖清根据生物全息律提出穴位是与对应的部位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较大的细胞群的延续,从而为耳针、头皮针、足针等微针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日本的间中喜雄等用X-信号系统的观点,提出人体存在一种能够感知神经系统不能感知的微小刺激的信号传递系统。又有人根据最新生物膜的研究提出经穴很可能是由一组特殊的不同于一般细胞的细胞膜组成的,它具有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功能。
  经络的胚胎发生学研究 有的学者从蝾螈胚胎“表皮传导”现象中受到启发,提出人体的经络实质就是“表皮传导”缝隙连接大蛋白通道的特化形式,这个结构已被电子显微镜的图像解析法等所阐明,并有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的印证。
  经络的物理学特性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人体皮肤表面对经络循行线进行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最多。利用电学、光学、磁学、热学、声学等技术探索经络取得了许多成果,从不同角度证实了经络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一些实验表明,皮肤电位的测定较稳定,所测得的各活动点与内脏功能间的规律性联系也较明显,经穴与周围非经穴的电位差异也较显著。学者们还发现,凡属表里关系的各经皮肤电位均呈昼夜周期性同步变化。经络的功能包含有适磁功能,经络也可能是人体心脏发出的磁及电的调控系统。人体体表存在分别与十四条古典经脉线重合的高发光线。用红外热像图摄影法记录皮温图,结果发现面部的热像图与经络间存在着相似性。经络声信息需用激发方能产生,而激发所产生的声信息具有沿经络线路传导的特性。穴位注射32磷后,其行踪轨迹与十二经脉线路基本一致;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单位采用放射性核素γ闪烁照相法对经脉循行的研究发现:注射放射线示迹剂99m锝于某些穴位后,所见沿经的线状示迹移行轨迹与经络特征存在一定的吻合性。
  经络现象的研究 经络现象可概括为循古典经脉路线出现的感觉传导或感觉异常,以及循经出现的各种肉眼可见的皮肤病理性变化两种。当前已被公认的经络现象有:循经感传、循经性感觉病、循经性皮肤显痕、循经性皮肤病等。当刺激人体皮表上某一点时可有一种异常感觉,从该点开始以一定的宽度和速度循着古典的经脉路线走行,并且同时同步地伴行着相应浅深组织器官的功能活跃,称为循经感传现象,简称循经感传。其规律性包括有普遍性、潜在性(隐匿性)、趋病性、效应性、可控性、可激性、变异性和循经性等。其传导速度大多在每秒10厘米左右;传导特性有回流及双向传导性,且有一定的宽度及深度,并且实验证明隐性感传线是普遍存在低阻特性的。从人体皮表上某一点始发并以一定的宽度和速度循经走行,是在病理情况下机体“自发”出现的一种经络现象,包括循经性疼痛和循经性感觉异常,称作循经性感觉病。早在《灵枢·经脉》中所载各经脉病中已有之。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就有近200例病例报道。关于针刺某穴之后出现的循经白线、红线、隆起线(皮丘带)及循经皮下出血线等,皆属于循经皮肤显痕现象,这在针灸临床治疗中是可以见到的。循经皮肤病涉及的病种较多,不仅有后天的神经性皮炎、湿疹、荨麻疹、过敏性紫癜、扁平红色苔癣、寻常性白斑、列序状色素沉着、皮下脂肪萎缩症等,还有贫血性母斑、色素性母斑、单纯性血管肿、汗腺角化症、软性纤维肿等先天性皮肤病。
  通过以上研究派生出很多关于经络实质的假说,如周围神经相关说、结缔组织相关说、特殊结构说、经络-皮层-内脏相关论、第三平衡系统论、神经体液相关说、经络实质二重反射假说、细胞间信息传递说、经络生物全息论、场论说等,但却忽视了传统经络理论的研究,因此近年来对古典经络文献整理研究被提高到相当重要的地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