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
释义 jiegou shitiɑoxing tonghuo pengzhɑng
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卷名:财政 税收 金融 价格)
structure dislocated inflation
  由经济结构、部门结构失调引致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分析此类通货膨胀的理论认为:在一个均衡的经济体系中,各部门(行业)的内部供求均衡和部门之间的比例适当,是价格总水平稳定的基础。如果某一部门的成本(包括劳动成本)大幅度上升或产品出现严重短缺,也就是说存在结构失调,则恢复原结构或建立稳定的新结构的各种活动会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
  鲍莫尔的不均衡增长模式   美国经济学家W.J.鲍莫尔1967年首次提出结构学派通货膨胀模型。指出结构性通货膨胀是如下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①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别;②上述两部门货币工资增长率趋向一致;③上述两部门的产品价格不同,收入弹性也不相同;④价格和工资的浮动是有限的,特别是货币工资具有下降刚性。由于存在上述因素,货币工资增长率的一致性必然导致对服务部门有一个持续的成本压力,而服务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于工业部门而言,一般是缓慢的或长期不变的。另一方面,该部门厂家在定价时一般实行加成原则,即在增长的单位成本之上再加一固定利润率。这样,成本上升必然导致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上述服务部门的假设可以推广至其他生产率相对较低的部门。
  “瓶颈”式结构型通货膨胀   这种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主要发生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的总需求过大,会导致某些部门(行业)急剧扩张,从而使一些基础设施和原材料极度短缺;基础行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就形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这时,由于需求得不到满足,投资品和消费品的价格会全面上涨,而原材料短缺又会使原材料价格上涨,所以会从成本方面推动全面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结构长期失衡。
  北欧学派的结构型通货膨胀模式   该理论以“小国开放经济”为分析对象。它假定一国经济分为两个部门: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开放部门参与国际交换,其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价格相同,即开放部门的通货膨胀率与世界通货膨胀率相同。非开放部门产品的价格实行成本和固定利润率加成定价法,因而取决于国内生产成本的变化,由此,非开放部门的通货膨胀率取决于该部门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之差。同时,“公平原则”或工会力量的存在将导致国内不同部门的货币工资率趋向一致。这样,两个部门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就会使两个部门有不同的通货膨胀率(由不同的定价机制和共同的货币工资率引起),从而,国内通货膨胀率便等于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通货膨胀率的加权平均数,其权数就是两个部门的产品各自在国内市场上的比重。其结论是:小国开放经济的国内通货膨胀率取决于国民经济中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的结构比例系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4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