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邓小平
释义 Deng xiɑoping
邓小平(1904~1997)(卷名:经济学)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委员会主席。
  主要经历  1904年 8月22日出生于四川广安县。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于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后转赴苏联学习。1927年初回到国内,参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革命,1929年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邓小平作为大战略区的领导人,主要领导军事和政治斗争,也很注重经济工作。在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委员、中共北方局太行分局书记、北方局代理书记期间,与其他同志一起领导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1943年发表《太行区的经济建设》一文,论述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经济战线斗争的意义、内容和各项方针政策,指出对敌经济斗争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是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基础。1945年,邓小平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以后八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后为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晋冀鲁豫局、中原局、华东局第一书记。1948年为中原局起草了《关于执行中央土改与整党工作指示的指示》,纠正中原解放区在执行土改政策和工商业政策中一度出现的“左”的偏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与刘伯承(1892~1986)、贺龙(1896~1969)等领导西南地区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发展工农业生产,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在此时期曾发表《在城市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50),强调学会做城市工作是西南党的一个严重任务,城市工作的中心是工业企业管理。1952年,邓小平调中央工作,先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后为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兼任过交通办公室主任和财政部长。1953年10月,他同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主持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决议”对于解决当时存在的粮食供销脱节的现象,把粮食供应放在长期稳固的基础上,以保证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起了重要作用。1954年 1月在全国财政厅局长会议上,他提出为解决国家财政困难,保证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所需要的资金,必须实行既有国家的集中统一,又有各部门、各地区的灵活性的财政工作方针。1955年,邓小平在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增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翌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协助党的主席、副主席处理中央日常工作。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后,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他和许多中央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恢复国民经济的重大措施,并组织实施。为了纠正“大跃进”给工业企业管理造成的严重混乱现象,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1961年领导组织对一些工矿企业进行调查,主持制定《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即“工业七十条”),强调企业要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度和全面的经济核算,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反对平均主义。“工业七十条”是当时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文件。1962年7月,他在接见出席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全体人员时的讲话中指出,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要调整生产关系,承认包产到户等多种多样的生产经营形式。他用“不管黄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判断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是非的标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邓小平失去一切职务。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1975年 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在周恩来(1898~1976)总理病重期间,主持党和政府的日常工作。面对当时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的局面,他努力排除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着手对经济和科学教育各个部门工作进行整顿。在1975年 3月发表的《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讲话中,指出在20世纪末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是一个大局,全党要多讲这个大局。他以整顿陷于混乱状态的铁路运输为突破口,带动经济各部门的整顿。提出要整顿工业企业管理秩序,抓好产品质量,恢复和健全规章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扩大进出口;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调动农民积极性,不要让农业拉国家建设的后腿;提出科学研究必须走在国民经济的前面,要爱护科技人员,发挥他们的作用,当好他们的后勤。根据邓小平的上述观点,有关部门撰写和制定了《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等文章、文件的草稿。在他的领导下,国民经济在短短的时间内有了明显的好转。但由于整顿工作必然发展成为对“文化大革命”中错误政策的系统纠正,因而遭到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强烈反对,也为毛泽东所不能容忍。1976年4月,他再次失去一切职务,受到错误批判。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977年7月在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恢复了邓小平原来担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他支持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反对“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始终不渝地遵循)的错误主张,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特别重视经济建设,反复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性。1978年12月,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调整任务,并作出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在为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被认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集中中共中央集体智慧,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在改革和开放的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1982年 9月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1983年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委主席。1987年10月在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主动退出中央委员会。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决定他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1989年11月,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同意他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退出领导岗位。1992年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讲话,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1997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
  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邓小平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主要设计师,这方面的许多重要思想和决策都是他提出来的,或者得到他的有力支持。他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在1997年召开的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增写进修订党章中,1999年又增写进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修改宪法的序言中。邓小平理论中经济方面的主要观点是:
  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集中力量实现四个现代化  邓小平指出,中国不搞资本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他认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过去的认识是不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建国以后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1987年 4月,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领导人时指出:“要进一步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建设能够摆脱贫困的社会主义。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他反复强调,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把整个工作的重点转到建设四个现代化上来。要横下心来,除非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建设四个现代化必须根据中国国情,走自己的道路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有两个重要特点要看到,一是底子薄;二是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1982年9月,他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
  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分三步走  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国领导人时,第一次提出20世纪末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后又提出21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并逐渐形成分三步走的部署,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积极主张实行改革和开放,认为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个根本政策。他指出,中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行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在经济计划和财政、外贸等方面给地方和企业以更多的自主权。他认为,中国有80%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80%稳定不稳定。所以,改革要从农村开始。1980年5月,邓小平对安徽省部分农村在改革中出现的包产到户的生产经营形式(这种形式曾被说成是资本主义的,多次受到批判,当时仍有争议)予以充分肯定,并指出,农村改革在集体化的组织形式方面和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问题上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后他又明确表示,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是搞责任制,抛弃大锅饭的办法,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他高度评价农村改革的成就,认为这是一种带有革命意义的改革。当改革由农村发展到城市时,邓小平指出,城市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工业、商业、服务业以及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城市改革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工业有工业的特点,农业有农业的特点,具体经验不能搬用,但基本原则是搞责任制。他强调指出,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他认为,在改革中要始终坚持两条原则: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有计划地利用外资,发展一部分个体经济,都是服从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个总要求的。
  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新的历史时期的对外开放政策是邓小平提出来的。早在1975年,他在领导国民经济的全面整顿中,就提出可以考虑同外国签订长期合同,引进他们的技术装备开采煤矿,用煤炭偿付。他认为这是一个大政策,好处很多:一可增加出口,二可带动煤炭工业技术改造,三可容纳劳动力。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个设想没有实现。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他又一再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过去也曾想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但是那时候没有条件。后来江青反革命集团搞得什么都是“崇洋媚外”、“卖国主义”,把中国同世界隔绝了。现在中国有条件能够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吸收他们的资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作为国策确定下来。邓小平对此提出了许多重要论点。主要有:①他反复说明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他说,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在世界近代历史上落后的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现在的世界是个开放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对外开放不可能。②他指出对外开放包括三个大方面,不仅对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开放,还对第三世界和苏联、东欧国家开放。他强调在对外开放中,要着重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他指出,技术、生产管理是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他还提出要利用外国的智力,把外国人请来参加中国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办教育,搞技术改造。③他作出建立经济特区、开放部分沿海港口城市的重大决策。1979年 4月,他对广东省主要领导提出,划出一块地方作特区。不久,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建立起来了,使对外开放迈出重要一步。1984年初,他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在题词中对特区建设给予充分肯定。他认为,特区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他还提出,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点,增加几个港口城市,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还要开发海南岛。根据他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这一年 4月作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决定。以后又决定,成立海南省,实行比特区更加开放的政策。1988年 1月,他对赵紫阳(1919~ )提出的沿海地区要利用当前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思想,表示“完全赞成,特别是放胆地干,加速步伐,千万不要贻误时机”。④他认为对外开放、吸收国外资金,影响不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只会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补充。他还指出,中国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⑤他一再强调对外开放政策长期不变,要变只会变得更加开放。
  在共同富裕的前提下,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邓小平提出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他认为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他还指出,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起来,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要一部分先富裕的人帮助没有富裕的人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一向重视科学教育工作,强调科学教育事业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他还指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合格人才。他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
  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  邓小平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老老实实地艰苦奋斗。要经常记住,中国穷,底子薄,教育科学落后,为了缩短和消除同发达国家两三个世纪至少一个多世纪所造成的差距,必须下长期艰苦奋斗的决心。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搞建设不可能走“捷径”。要利用外国的资金技术,也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但是必然以自力更生为主。中国的事情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的立足点。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以自力更生为主。坚持这一方针,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把人民团结起来,就比较容易克服面临的困难。
  邓小平还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要改革政治体制,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他还提出,要维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利于中国的经济建设,等等。他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
  邓小平理论集中在《邓小平文选(1975~198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1987.2~7)》等著作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3: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