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萨尔瓦多 |
释义 | Sa’erwaduo 萨尔瓦多(卷名:世界地理) El Salvador 拉丁美洲国家。位于中美洲地区北部。南濒太平洋,海岸线长256公里;陆邻洪都拉斯和危地马拉。面积21156平方公里,人口538.8万(1984)。全国划分为14个省。首都圣萨尔瓦多。 地处中美洲火山带上,国土的70%为熔岩高原和山地,多火山和地震,有“火山之国”的称号。南部伸展着西北—东南走向的海岸山脉,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多年轻的活火山,其中有全国最高峰圣安娜火山(2381米)、被称为“太平洋上灯塔”的伊萨尔科火山(1965米)以及圣萨尔瓦多火山(1887米)、圣维森特火山(2181米)(见彩图) ![]() 全国人口中,印欧混血种人约占92%,印第安人占6%,余为白种人。198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27‰。中美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平均每平方公里255人,主要分布在中部高原。1982年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1%。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 ![]() 古玛雅文化的发祥地之一。12世纪,印第安部族皮比尔人迁居于伦帕河流域,从事农业和渔猎,建立起以库斯卡特兰为政治中心的王国。1524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由于殖民者没有发现丰富的金、银矿,也无大量的印第安人可供驱使,移民较少,经济发展缓慢。1821年宣告独立。1823~1838年参加“中美洲联邦”。1841年成立萨尔瓦多共和国。(见彩图) ![]() 经济素以农业为主。1982年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49.2%,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23%。农业用地约占国土面积2/3,其中耕地占34%,牧场和草地占30%。种植业是农业经济的主体,咖啡、棉花和甘蔗为三大出口作物,合占出口总值的70%左右。咖啡以质优著称,分布在高原西部和中部肥沃的坡地上,全国约有40%农业劳动力从事咖啡种植业;1981年收获咖啡16万吨,90%以上供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一半,出口量居拉丁美洲第三位。棉花和甘蔗,主要分布在伦帕河谷和太平洋沿岸平原,1981年产量分别为4.36万吨和191.6万吨。粮食作物有玉米、高粱、稻米、菜豆等,主要由自给性小农经营,分布在中部高原。粮食不足自给。畜牧业以养牛为主,1980年有牛144万头,牧场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以及北部河谷低地。 工业起步较晚。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政府对工业采取保护政策,以及中美洲共同市场成立、大量吸收外资等原因,工业有较快发展。1982年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以轻工业为主,有纺织、制糖、卷烟、肉类加工、服装以及石油提炼、化肥、水泥、农药等部门,多集中在圣萨尔瓦多、圣安娜、圣米格尔等城市。工业所需能源主要靠水电。在总发电量中,水电占57.2%,火电占28%,地热占14.8%。 交通运输业较为发达。公路长1.2万多公里,主要干线是横贯全国的泛美公路。铁路长约750公里,以圣萨尔瓦多为中心,通连全国主要城市和港口。阿卡胡特拉港为全国最大港口,年吞吐量约200万吨。还假道危地马拉的巴里奥斯港转运货物出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