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六、刘七起义 |
释义 | Liu Liu-Liu Qi Qiyi 刘六、刘七起义(卷名:中国历史) 明朝正德年间由刘六、刘七兄弟及杨虎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刘六名宠,刘七名晨,霸州文安县(今河北文安)人,农民出身。为人任侠好义,骁勇善骑射。因不堪地主豪强的兼并和压榨,同齐彦名等在霸州等地打家劫舍,时称“河北响马”。正德四年(1509),明朝政府增派监察御史驻守天津、真定等地,“专理捕盗”。刘六、刘七家属均遭迫害。齐彦名也被捕,后被刘七等破狱救出。五年十月,刘六、刘七在霸州领数十骑起义,贫苦农民纷起响应,迅速发展为万余人。此时,起义于山东的杨虎也率所部同刘六等人会合,义军更加壮大,活动于京师之南和山东地区。次年三月,起义军连下河北博野、饶阳、南宫等州县,继入山东,攻克日照、曲阜、泰安等二十余州县。明军一路溃逃。广大贫苦农民乐于供给义军粮草器杖。起义军杀地主官僚,焚毁官廨,劫取兵库,释放狱囚。明政府增派马中锡、张伟等人提督军务,因慑于义军威力,只能拥军自卫,不敢同义军交锋。 在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起义军提出“建国扶贤”的口号,制订了先取河北、河南,扩集兵马,再占南京,建立政权的方针。接着,义军兵分两路,东路由刘六、刘七、齐彦名统领,活动于山东地区;西路由杨虎等人统领,活动于河南地区。五月,东路起义军由山东入河南,进湖广转趋江西,又挥师北上,直抵霸州。西路杨虎一支由南而北,六月进山西,又东入河北,直抵文安,八月,两军会攻霸州,威胁京师。在此形势下,明政府加紧设防,撤换马中锡和张伟,改派兵部右侍郎陆完提督军务,统领边兵和京营官军阻击起义军。此后,刘六一支冲破包围,东入山东乐安(今山东广饶),杨虎所部则转入山东东昌地区,分兵牵制敌人。九月,两支起义军又先后攻围河北沧州,阻截明朝漕运。十月,杨虎一支经天津、景州(今河北景县)、枣强等地,进入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向山东,攻城略地,与刘六军声势相倚,威震山东,然后转入安徽,但杨虎在义门(安徽亳州、涡阳间)渡河之际,遭明军袭击牺牲,所部由刘惠、赵燧统领,转入河南,继续战斗。刘六部南下山东,连克阳谷、寿张、沂水、曲阜等十县,攻打青州、兖州、沂州等明藩封地,继而转攻济宁,烧毁明漕运粮船一千二百艘。旋由济宁北进,转战于北起霸州,南至河南汤阴的广大地区。七年正月,再次深入近京霸州地区。此时,刘惠、赵燧一支转战于安徽、河南等地。他们推举刘惠为奉天征讨大元帅,赵燧为副元帅,立五军,列二十八营,委署都督、指挥等官,拥有步骑十三万众,打出“直捣幽燕之地”,“重开混沌之天”的旗帜,还申明军纪,不妄杀平民。起义军在河南连下不少州县,并于泌阳火烧伙同刘瑾作恶多端的前阁臣焦芳之家,兵锋直抵湖广襄阳等府县。七年二月,明政府加派右都御史彭泽提督军务,增调大同等处边兵和湖广土兵,采取四面堵截,督兵跟进的战术,追击河南起义军。五月,刘惠在南召(今河南南召东)同明军接战之际中箭牺牲,赵燧也在武昌被俘,后被处死于京城。 进逼京城的刘六、刘七起义军,见京师难以强攻,便由文安(今属河北)南下,入江苏,后又转入山东。明陆完集兵十万于山东登、莱地区,围剿义军。起义军奋力突围,与明军周旋于京师以南各州县。随着河南起义军的受挫,这支起义军渐向南方转移。闰五月,南至湖北黄州(今湖北黄冈),由团风镇夺舟入江,刘六因舟覆牺牲,刘七等自武昌而下,驾舟师转战于上起九江、下抵苏松的大江上下。明政府赶调彭泽增援陆完,分驻于南京以东地区和苏松地区,并加强了沿江要害之地的兵备。七月十八日,起义军攻打通州(今江苏南通),接着占领通州东南的狼山,凭险据守。二十一日,明兵由南北两面仰攻狼山义军阵地。起义军孤军奋战,众寡不敌,刘七、齐彦名等先后牺牲,起义失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