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刘劭
释义 Liu Shao
刘劭(卷名:哲学)
  中国三国时期魏国思想家。字孔才,广平邯郸(今河北邯郸)人。约生于汉灵帝建宁(168~172)年间,卒于魏正始(240~249)年间。官至散骑常侍,正始中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一有传。
  刘劭对于古代的法律制度比较熟悉,魏明帝时和陈群制定《新律》18篇,又著《律略论》;景初(237~239)受诏作《都官考课》 72条, 另外尚有《法论》、《乐论》等著作,但多已散失,现仅存《人物志》,还有若干散篇收入《全三国文》中。
  汉末魏初是社会思潮的转变时期,由于儒家思想的衰落,出现了儒、道、名、法竞起与合流的趋势。又因为曹操重刑名,更促进了名家和法家思想的流行,使得人物品题(“月旦评”)由对具体人物的评论,发展到人物才性高下标准问题的讨论。刘劭的《人物志》反映了这一思想特点,对评论人物才性的原则和标准进行了比较广泛深入的讨论,为当时哲学思想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他认为,对人物的认识不仅应听其言,而且应观其行,说“必待居止然后识之”;人禀阴阳以立性,由于每个人禀受的气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才性。他根据才性高下,把人物分成五等;圣人、德行(与“圣人”比,是“具体而微”)、偏材(有一方面特长)、依似(表面上有一方面特长,而实无)、间杂(“无恒”的人)。他认为,“圣人”是最高的人格。“圣人”以中庸为其德,说:“夫中庸之德,其质无名,咸而不碱,淡而不醇,质而不缦,文而不缋,能威能怀,能辨能讷,变化无方,以达为节。”刘劭用道家的“无名”解释儒家的“中庸”,表现出儒、道合流的倾向。他的思想是汉学向魏晋玄学过渡的中间环节。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7:4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