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视差 |
释义 | shicha 视差(卷名:天文学) parallax 观测者在两个不同位置看到同一天体的方向之差。视差可以用观测者的两个不同位置之间的距离(又称基线)在天体处的张角来表示。天体的视差与天体到观测者的距离之间存在着简单的三角关系。测出天体的视差,就可以确定天体的距离。因此,天体的视差测量是确定天体距离的最基本的方法,称为三角视差法。由于天体的距离都很遥远,它们的视差很小,为精确测定它们的视差,必须尽可能地把基线拉长。在测定太阳系内一些天体的视差时,以地球的半径作为基线,所测定的视差称为周日视差。在测定恒星的视差时,以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作为基线,所测定的视差称为周年视差。 周日视差 是地球自转或天体周日视运动所产生的视差。它的定义是:通过M点的地球半径在天体S处的张角(图1)。 ![]() ![]() 测定天体的周日地平视差的最简单方法是:在同一子午线上相距很远的两个地点同时观测同一天体,测定它在中天时的天顶距z1和z2,如果已知两地的地理纬度分别是嗞1和嗞2,则可用公式 ![]() 周年视差 是地球绕太阳周年运动所产生的视差。它的定义是:地球和太阳间的距离在恒星处的张角。恒星的周年视差π 与太阳到恒星的距离 r以及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α 之间的关系(图2)可以表示为: ![]() ![]() ![]() 自哥白尼提出日心地动学说(见日心体系)以后的近三百年间,许多人企图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但都没有成功,以致有些人对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持怀疑态度,其中包括丹麦著名天文学家第谷。直到1837~1839年,俄国В.Я.斯特鲁维、德国贝塞耳和英国T.亨德森才分别测出了织女星(即天琴座α)、天鹅座61和南门二(即半人马座α)三颗近距恒星的周年视差。早期用目视法测定恒星的周年视差,精度不高。二十世纪以来,开始使用口径大、焦距长的大型折射或反射望远镜和照相方法测定视差。当恒星同地球的距离等于100秒差距时,其周年视差的观测误差已相当于其视差本身相等的数值,因此只有对距离小于100秒差距的近距星,才能比较准确地测定它们的三角视差。美国耶鲁大学天文台在1952年出版的《恒星视差总表》中列出了约 6,000颗恒星的三角视差。近二、三十年来又测定了百分之十以上的暗星的三角视差。例如在1969年版《格利泽星表》中,列出了1,049颗距离在20秒差距之内的近距星的视差。在全天恒星中,南门二的一颗伴星的视差最大,等于0奬76,故有比邻星之称。 长期视差 是太阳在空间运动所产生的视差(也称视差动)。长期视差πS和太阳到恒星的距离 r以及太阳在一年里所走过的距离d之间的关系(图3)可以表示为: ![]() ![]()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