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革命根据地大生产运动
释义 geming genjudi dɑshengchɑn yundong
革命根据地大生产运动(卷名:经济学)
mass production movement in the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根据地军民发展生产的群众运动。亦称大生产运动。当时,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封锁,确定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调动革命根据地全体军民的积极性,用发动大规模的、持久的生产运动的办法,为抗日战争建立物质基础。
  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开始于1938年陕甘宁边区的军队生产。1939年初,中共中央发出“自己动手”、“自力更生”的号召,组织军民开展以开垦荒地、增产粮食为主的生产运动,边区政府和军队、机关、学校建立了一批工矿企业。1940年 2月,中共中央提出“集中领导,分散经营”的方针,推动边区和各根据地军队、机关、学校发展自给性的农、工、商业。1941年3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八路军 359旅开赴南泥湾屯垦,经营农业、畜牧业和工业。1942年底,毛泽东总结了根据地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经验,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以及“公私兼顾”,“组织起来”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并提出积极开展生产竞赛,奖励劳动英雄。在1943年,各抗日根据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参加生产的人员极为广泛,有中共中央和各抗日根据地人民政府以及各系统各部门的领导人,有军队的指挥员和战斗员,有干部和学生,有工人和农民。农村妇女也广泛参加了农业、手工业生产。1943年边区军队、机关、学校生产自给总额占财政总支出的 64%。359旅经费物资自给率,1941年为 78.5%,1942年为 90.3%,1943年为93.3%,1944年达到耕一余一,全部自给以外,还给政府上缴公粮。 359旅成为军民大生产运动的模范。农民群众从生产发展和赋税减轻以及减租减息等几个方面,得到了物质利益,实现了有吃有穿直至丰衣足食,大大激发了从事建设工作,支援抗日战争的热忱。
 


  大生产运动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政治意义,它克服了严重困难,普遍改善了军民生活,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它增强了人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纪律,进一步改善了党政军民的关系,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它培养了一大批生产管理干部,积累了经济建设的经验。(见彩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8: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