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达斡尔族
释义 dɑwo’erzu
达斡尔族(卷名:民族)
Daur nationality
  中国的少数民族。(见彩图)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布特哈旗、阿荣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龙江县、富裕县、嫩江县、爱辉县;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人口为94014人(1982)。使用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本民族文字,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兼用满文、蒙古文和哈萨克文。


  族源  上述达斡尔族分布区域,是17世纪中叶以后形成的。在此以前,达斡尔人分布于外兴安岭以南精奇里江(今苏联境内吉雅河)河谷与东起牛满江(今苏联境内布列亚河),西至石勒喀河的黑龙江北岸河谷地带。
  17世纪中叶,由于沙俄殖民者入侵黑龙江流域,江北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族人民受到野蛮的掠夺与屠杀,被迫内迁。达斡尔族最初多数迁至嫩江流域,后来,由于清政府征调该族青壮年驻防东北及西北边境城镇,才有一部分达斡尔人徙居呼伦贝尔、爱辉,以至远徙新疆塔城。
  关于达斡尔族的来源,学术界尚无定说。主要分歧意见可分为土著说与契丹遗裔说。持土著说者认为,达斡尔人最初分布的黑龙江及精奇里江河谷,隋、唐时是室韦各部的分布地,当时已有一些部落向中原王朝通贡。以后辽、金、元各代都在这些地区行使管辖权,明代曾于达斡尔族在江北的旧居地带建立托木河、卜鲁丹河等卫所,故达斡尔族应是黑龙江以北土著民族的后裔,与隋、唐时室韦某些部落有很深的渊源。另一些人还根据达斡尔族关于其祖先曾建“黑水国”的传说,认为其族源和隋、唐黑水部某些部落有关。持契丹遗裔说者主要是根据语言、历史传说及某些习俗与辽代契丹人有相同特点,认为达斡尔族的祖先是契丹人的一支,于金灭辽时北迁至黑龙江以北,发展为达斡尔族。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次年即征服黑龙江中游萨哈连部,取其11寨,以后相继征服自尼布楚(今苏联涅尔琴斯克)以东全部外兴安岭以南地区,原属明朝奴儿干都司各卫所全改属努尔哈赤后金政权。当时达斡尔或以地区被称为萨哈连(满语对黑龙江的称呼),或以贡物特点称为萨哈尔察(满语译音意为黑貂)部,或与鄂温克等泛称为索伦部。至康熙初年,才出现“打虎儿”的译名,以后又常译为“达胡尔”、“达虎里”、“达呼尔”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
  清廷设治  顺治元年(1644)清兵入山海关后,无力顾及入侵的沙俄殖民者,达斡尔与鄂温克、鄂伦春等族人民陆续从江北内迁。清廷把迁至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居民编为杜博浅、莫尔丁、讷莫尔3个“扎兰”(队),由理藩院管辖。雍正九年(1731),清廷又将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按姓氏编为布特哈八旗,设副都统衔总管管辖,其中达斡尔原来的3个“扎兰”,分别编为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为便于统治达斡尔族人民,清朝统治者任命该族一些上层人物为佐领,其中少数还擢升为将军、都统、办事大臣等,逐渐使他们形成为本族内部的统治阶级。清末废布特哈总管,管辖制度稍有改革。清朝统治者在200多年间,多次征调达斡尔人民戍边,远达新疆,使该族人口和生产发展受到影响。八旗的建立,加速了达斡尔族社会逐步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物资上的交流,密切了达斡尔族同汉族、满族人民的联系。
  反帝反封建斗争  达斡尔族人民素以勇敢善战著称。17世纪中叶,沙俄殖民者侵入黑龙江流域时,达斡尔族人民各城寨进行了顽强的抵抗。1651年E.哈巴罗夫率沙俄军队再次侵入黑龙江,到达桂古达尔达斡尔族联防城时,受到达斡尔族居民的顽强反抗;达斡尔战士在桂古达尔领导的宁城战斗中,宁死不屈,有661人英勇牺牲。内迁后,清廷规定,达斡尔成年男子应征调编队,驻守边防。 康熙二十三年(1684)达斡尔500名官兵及其家属移驻黑龙江城(今爱辉乡)。康熙二十七年、二十九年,达斡尔、 鄂温克900余官兵移驻墨尔根城(今嫩江)。康熙三十年,达斡尔、鄂温克十六佐官兵由布特哈移驻齐齐哈尔城。雍正十年(1732)达斡尔、鄂温克等五十佐官兵及其家属移驻呼伦贝尔(后有二十六佐迁回布特哈原籍)。乾隆八年(1743)达斡尔十二佐官兵由齐齐哈尔移驻呼兰城。乾隆二十八年,1000名达斡尔、鄂温克官兵组成索伦营,与察哈尔营、额鲁特营、锡伯营移驻新疆伊犁地区。他们在保卫祖国边疆与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中都立下了许多战功。康熙时,达斡尔官兵在反击沙俄入侵者的雅克萨战役中充当侦察向导,参与作战,起了重要作用。他们还参加了同治十年(1871)伊犁地区抗击沙俄入侵的战役、光绪二十年(1894)的中日甲午战争,又于光绪二十六年参加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战争。1914~1916年,齐齐哈尔的达斡尔族居民反对军阀强行放荒招垦、霸占土地,在少郎和岱夫领导下,打强豪、抗官军,掀起了反封建压迫的斗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达斡尔族先进分子参加东北抗日义勇军,该族许多居民送粮、带路、掩护伤员,多次协助东北抗日联军抢渡嫩江。1944年,新疆塔城地区的达斡尔族人民积极参加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三区革命。解放战争时期,嫩江流域达斡尔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人民部队,积极参加解放战争。
  社会经济  17世纪以前,达斡尔族在黑龙江北岸时,已结成村落,聚族而居,有雅克萨、多金、铎阵、阿萨金、兀库尔、吴鲁苏穆丹等坚固设防的木城,是当地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民族。从黑龙江北部南迁后,达斡尔族人民开拓嫩江流域的土地,为开发祖国东北边疆作出了贡献。他们用4牛牵引的木架铁铧犁(达木嘎)耕地,种植燕麦、大麦、荞麦、稷子、谷子、黑豆等大田作物和苏子、胡麻等油料作物,在宅旁园田种植白菜、萝卜和瓜果。达斡尔族人民栽培的黄烟,名列“关东烟”之首。1914年丈量土地,移民垦荒,大批汉族农民迁入达斡尔族地区。在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和商品市场的刺激下,达斡尔族农业迅速发展。渔猎业是达斡尔族传统的生产活动。他们生产的貂、狐、猞狸、灰鼠等细毛皮张和鹿茸、麝香等贵重药材,畅销国内市场,尤其是所产紫貂闻名中外。清代,达斡尔族成年男子岁贡貂皮一张,故兴安岭南麓由达斡尔、鄂温克人组成的八旗称作布特哈八旗,意为渔猎八旗。达斡尔人熟悉许多种鱼的习性,捕鱼方法多,凿冰为洞,用网或钩捕鱼,尤具特色。他们还善于饲养牲畜,居住于呼伦贝尔地区的达斡尔人向以牧业为主,定居放牧。他们善制木质大轮车,轮高轻便,亦称“车”,便于在山谷沟壑和沼泽地里穿行,畅销呼伦贝尔牧区和附近汉族农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达斡尔族中阶级分化不断加深,地主经济进一步发展,大批农民贫困破产,以出卖劳动力为生。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达斡尔族同东北各族人民一道获得解放。
      


  至20世纪初,达斡尔族中还保留着氏族组织残余(见原始公社制)。他们分敖拉、 鄂嫩、孟尔登、郭贝勒、讷迪、沃热、吴然、乌力斯、德都勒、索多尔、金奇里、苏都尔、阿尔丹、胡尔拉斯、何音、毕力扬、陶木、何斯尔、鄂尔特、卜克图20个哈拉(即氏族)。上述各种哈拉分别汉译为敖、鄂、孟、莫、郭、讷、沃、吴、德、索、金、苏、安、胡、康、何、扬、陶、于、杜、卜、乔、单、张、王、李、赵、陈、刘、梁、白、徐、田等姓。每个哈拉分化为若干莫昆(即新氏族)。莫昆有共同的族谱,每隔数年,全莫昆的成年男子即集会缮修族谱。他们选举年高望重者为莫昆达,管理莫昆事务,其内部重大事件需由莫昆会议议决处理。莫昆有育林山、柳条林、草场等公共土地。每年春秋季聚族众祭敖包,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牲畜兴旺,并举行赛马、射箭、摔跤、赛曲棍球等体育活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莫昆达逐渐成为氏族贵族,氏族民主制度不复存在,莫昆组织成为统治阶级剥削人民的工具。
  教育和文化艺术  达斡尔族素重教育。在清代就设有满文学堂;20世纪30年代初组织教育促进会,捐款资助办学校,帮助贫苦学生深造乃至出国留学,培养了几代人的知识分子。达斡尔族民间文艺丰富多采。已搜集的用满文拼写的达斡尔语手抄本中,有清代达斡尔文人阿拉布丹的《蝴蝶花的荷包》、《四季歌》、《戒酒歌》等数十篇优秀作品。叙事诗“鸟春”、民歌“扎恩达勒”和民间歌舞“鲁日格勒”(亦称“哈库麦”),真实反映了达斡尔族的生产和生活,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世代相传的民间美术、剪纸、刺绣、玩具等,是妇女们的手工艺品。达斡尔族传统的曲棍球运动,近年来获得很大发展,该族曲棍球队员成为国家队主力之一,(见彩图)该族所在地区享有“曲棍球之乡”的声誉。
 


  生活习俗  达斡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婚制,恪守氏族外婚制原则。结婚分订婚、送彩礼、迎亲等步骤。死者土葬于氏族或家族墓地,长者葬礼隆重,族众和娘亲参加吊唁和祭奠。
  达斡尔族的村庄具有独特风格,多依山傍水,院落整齐。高大的“介”字形草房都朝南,内壁和天棚多有装饰,房外围着用红柳条编织的各种花样的篱笆。
  达斡尔族主食为加牛奶的稷子米饭和荞麦面、饼等,肉食的制做以晒肉干和煮烤肉为主。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足踏“奇卡米”(皮靴);妇女穿长袍,以蓝色为主,夏日喜穿白袜、花鞋。他们最大的节日是春节,节日里都着盛装,逐户拜年,妇女们互赠礼物。(见彩图)


  宗教信仰  达斡尔族信仰萨满教,是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之大成的原始宗教,供天神、山神、火神、河神、财畜神、祖神等。原来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萨满主持宗教活动。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达斡尔族的新变化  达斡尔族于1945年解放后,1947年在农业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在牧区实行牧场公有,放牧自由。从1952年开始,先后在达斡尔族聚居区建立卧牛吐(齐齐哈尔市郊)、瓜尔本设尔(新疆塔城县)等7个达斡尔民族乡。1958年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进一步实现了达斡尔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达斡尔族人民的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达斡尔族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机械、农业用电,以及机修、榨油、化肥等小型工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增加很快。30多年来,文教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自治旗已创办50多所中学,数百名青年上了大学,已培养出一批本民族的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建立了100多个医疗卫生单位,过去发病率很高的“克山病”得到根治,疾病丛生、瘟疫蔓延的灾难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代之以人丁兴旺、共同繁荣的新景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2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