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维生素
释义 weishengsu
维生素(卷名:现代医学)
vitamin
  存在于天然食物中的人体必需而又不能自身合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维生素D是否列入维生素尚有争论),少量即可满足生理代谢的需要。曾译为维他命。近年来还发现维生素A及维生素C等有防癌作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E对动脉硬化有防治作用。合理的膳食维生素供给量,不仅能预防营养缺乏症,而且能不断提高健康水平。
  维生素不同于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和无机盐类,不提供能量,一般不构成组织;大多数必须由食物供给。但若有足够的紫外线照射,人体的皮肤有能力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D也可以看作一种作用于钙和磷代谢的激素的前体之一。缺乏某种维生素,可使人体发生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维生素的发现是20世纪的伟大发明之一。1897年,C.艾克曼在爪哇发现只吃精磨的白米即可患脚气病,未经碾磨的糙米能治疗这种病。并发现可治脚气病的物质能用水或酒精提取,当时称这种物质为“水溶性B”。1906年证明食物中含有除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和水以外的“辅助因素”,其量很小,但为动物生长所必需。1911年C.丰克鉴定出在糙米中能对抗脚气病的物质是胺类(一类含氮的化合物),它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所以建议命名为“ Vitamine”。即Vital(生命的)amine(胺),中文意思为“生命胺”。以后陆续发现许多维生素,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生理功能不同;也发现许多维生素根本不含胺,不含氮,但丰克的命名延续使用下来了,只是将最后字母“e”去掉。最初发现的维生素B后来证实为维生素B复合体,经提纯分离发现,是几种物质,只是性质和在食品中的分布类似,且多数为辅酶。有的供给量须彼此平衡,如维生素B1、B2和PP,否则可影响生理作用。维生素B 复合体包括:泛酸、烟酸、生物素、叶酸、维生素B1(硫胺素)、维生素B2(核黄素)、吡哆醇(维生素B6)和氰钴胺(维生素B12)。有人也将胆碱、肌醇、对氨基苯酸(对氨基苯甲酸)、肉毒碱、硫辛酸包括在B复合体内。
  从化学结构上难以将维生素分类,一般按溶解性质分为脂溶性及水溶性两类。人类营养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A、D、E及K;水溶性有维生素B1、B2、B6、B12,烟酸,叶酸,维生素C及维生素U(曾用于胃肠道溃疡及慢性胃炎的治疗)。水溶性维生素从肠道吸收后,通过循环到机体需要的组织中,多余的部分大多由尿排出,在体内储存甚少。脂溶性维生素大部分由胆盐帮助吸收,循淋巴系统到体内各器官。体内可储存大量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和D主要储存于肝脏,维生素E主要存于体内脂肪组织,维生素K储存较少。
  维生素缺乏的原因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膳食中含量不足或食物加工烹调中被破坏属于原发性;由于维生素的吸收或储存障碍,在体内的破坏加速及由于生理或病理上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升高而导致的维生素缺乏属于继发性。长期轻度缺乏维生素,并不一定出现临床症状,但可使劳动(包括脑力劳动)效率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等。
  脂溶性维生素A、D过量会造成中毒,这是由于体内可储存大量脂溶性维生素。一般在及时发现并停用一个阶段后,中毒症状会消退。
  预防维生素缺乏的措施是:保持平衡膳食,当人体有生理、病理变化以致维生素需要量增加时,要提高供给量;及时治疗妨碍肠道吸收的疾病;减少烹调加工中的损失等。维生素的摄取主要是通过食物、蔬菜、水果和谷类,含胡萝卜素、维生素B1、烟酸、维生素C等较多。动物性食品含维生素A、B2、E较多。维生素制剂,尤其是维生素A、D、E、B1、B2、C等及在食品中的强化维生素也是补充维生素的手段之一。
  临床上,维生素多用以防治维生素缺乏症,有的维生素另有其他药理作用。如维生素B6可治疗妊娠呕吐、放射病及抗肿瘤药(如氮芥)引起的恶心、呕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