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金山
释义 Jin Shan
金山(1911~1982)(卷名:戏剧)

  中国话剧与电影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原名赵默,字缄可。生于1911年8月9日,祖籍湖南沅陵,随父辈迁居江苏吴县。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被调到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组织并领导光光剧社、曦升剧社、淞声剧社(又名“蓝衣剧社”)、无名剧人协会等进步戏剧团体。他导演和主演了不少剧本,还写了独幕剧《爆裂》和《流浪者》。1934年,任上海左翼文化总同盟委员。从1935年起,先后和章泯、王莹等创办和参加了东方剧社、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四十年代剧社,开始重视表演艺术、导演艺术的理论与技巧的钻研。这期间,他参加演出和主演的话剧与电影有:《娜拉》、《钦差大臣》、《生死恋》、《赛金花》、《夜半歌声》、《狂欢之夜》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金山任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副队长。从上海出发,辗转千里,演出救亡戏剧。到武汉后,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文艺组负责戏剧、电影工作。1938年,组织中国救亡剧团赴东南亚,向海外华侨进行抗战宣传。1939年春到达香港,以新中国剧团的名义演出过阳翰笙的《塞上风云》,以旅港剧人协会的名义演出过E.沃尔夫的《马门教授》,均由金山导演和主演。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脱险归来。1942年在重庆主演了郭沫若创作的名剧《屈原》,以精湛的演技,在舞台上生动地塑造了爱国诗人屈原的形象,赢得了很大成功。以后,金山参与筹组了中国艺术剧社,任总干事。并建立了专用剧场,演出了许多有影响的剧目,成为大后方一个坚实的进步戏剧文化阵地。1946年,他到东北接收伪满映电影厂,编导、拍摄了影片《松花江上》,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杰作。1949年,金山调至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任副院长,后兼任总导演。在这个剧院,他先后扮演了《保尔·柯察金》中的保尔、《万尼亚舅舅》中的万尼亚、《红色风暴》中的施洋;导演了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田汉的《丽人行》、《文成公主》,陈白尘的《纸老虎现形记》,姚仲明的《记忆犹新》等。1978年,调到中央戏剧学院,次年任院长。他提出了以教学为中心,与科研和演出实践相结合的主张,并以他丰富的戏剧经验为学生讲课、排戏。他倡议采取社会方式发展电视剧。1982年,成立电视剧艺术委员会,他兼任主任。同年7月7日在北京病逝。生前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等职务。


  金山一生主演和导演的话剧共40多部,主演和导演的电影各5部,创作和改编的话剧、电影剧本15部,还撰写了数十万字有关戏剧、电影的表演、导演艺术论著。
  金山正确地理解和解决了在表演艺术上体验和体现的关系,并在艺术实践中取得了成果。他曾对体验和体现作了辩证的概括:“没有体验,无从体现;没有体现,何必体验;体验要深,体现要精;体现在外,体验在内;内外结合,相互依存”。
  金山还创造性地在话剧、电影的表、导演艺术中吸收、溶入了某些传统戏曲的表演方法,这是对话剧民族化的一份贡献。从40年代金山主演“屈原”以来,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演和导演的话剧,如《红色风暴》、《文成公主》等,都可以看到他艺术风格中越来越浓厚的民族艺术色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3:4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