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近代华侨革命报刊
释义 jindɑi Huɑqiɑo geming bɑo-kɑn
近代华侨革命报刊(卷名:新闻 出版)
modern revolutionary press published by oversea Chinese
  1894 ~ 1911年宣传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华侨报刊。辛亥革命前后,海外华侨中的革命党人和其他革命人士在侨居地创办了大量中文报刊,进行民主革命的宣传。出版地点分布美洲、澳洲和东南亚各地,总数在30种以上。
  开创时期 1894~1905年,是华侨革命报刊开创时期,有代表性的是《檀山新报》(美国檀香山)、《大同日报》(美国旧金山)、《图南日报》(新加坡)等。其中《檀山新报》创刊最早,它原名《隆记报》,创办于1881年,是当地侨商主办的商业报纸。1894年兴中会成立,此报经理程蔚南、 主笔许直臣等加入兴中会, 报纸的态度有明显改变,成为最先倾向革命的一份华侨报纸。在这些报刊中,有的是从改良派营垒中转化过来的,如《大同日报》,它创刊于1902年,是洪门致公堂主办的报纸,创刊初期,一度为康有为的门徒所把持;1903年致公堂接受孙中山的建议,撤换了主笔,才开始转为革命报刊。
  发展时期 1905~1911年是华侨革命报刊进一步发展的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兴日报》、《星洲晨报》、《南侨日报》 (新加坡),《光华日报》(马来亚的槟榔屿和缅甸的仰光), 《 华暹日报 》(暹罗曼谷),《华铎日报》(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巴达维亚),《公理报》(菲律宾马尼拉), 《自由新报》、《民生日报》(美国檀香山),《少年中国晨报》 (美国旧金山),《大汉日报》(加拿大温哥华),《民醒报》(秘鲁),《警东新报》(澳大利亚墨尔本)等。担任主笔的多是华侨中的同盟会会员。这些报纸多数是在经费拮据、人力不足并遭受侨居地政府、 当地华侨保守势力夹击等困难情况下, 经过努力发展起来的。其中不少报刊都参加了革命派和改良派报刊之间的大论战。有的报刊还在华侨中发起募捐运动, 积极为国内的武装起义提供物力和财力上的支援。1911年广州黄花岗之役,仅《大汉日报》筹集的经费,就折合港币约 7万元。 1911年以后, 这些报刊大多积极支持新成立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京临时政府和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的政治主张,为1913年孙中山发动征讨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和中华革命党人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作了舆论上的准备。
  孙中山对华侨革命报刊的支持 孙中山十分重视华侨革命报刊的作用,1903年底至1904年初,曾协助檀香山华侨将 《檀山新报》 改组成为兴中会的正式机关报,并为该报撰写 《驳保皇党报》、 《敬告同乡书》等文,揭开革命与保皇两派报刊大论战的序幕。1905~1911年,他在积极准备武装起义的同时,十分关心华侨革命报刊的工作,东南亚和美洲一带不少华侨革命报刊,都是在他亲自指导下创办起来的。他经常为这些报刊筹募经费,确定办报原则,物色编辑人员,并以“南洋小学生”的笔名,为一些报刊撰写评论,驳斥保皇党报的言论。辛亥革命时期的华侨革命报刊,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广大华侨中传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抵制了改良派的影响,在组织和动员海外华侨支援国内的民主革命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参考书目
 冯自由:《革命逸史》,中华书局,北京,1981。
 冯自由:《华侨与辛亥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5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