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薄膜建筑
释义 bomo jianzhu
薄膜建筑(卷名:建筑 园林 城市规划)
thin-film construction
  用薄膜材料作围护结构的建筑。薄膜多为纤维织物(如合成纤维、玻璃纤维、金属纤维的织物),表面敷加聚酯薄膜、金属薄膜等涂层。这种薄膜质量轻,强度高,透明度好,耐温,具有防火、防尘、防紫外线等功能。按空间承托手段的不同,可分篷帐薄膜建筑和充气薄膜建筑两类。
  篷帐薄膜建筑  主要以骨架或网索支承,薄膜只起围护作用,又称普通薄膜建筑。篷帐薄膜建筑依靠形状和预应力的相互配合,保持张力结构的稳定性,只是在受拉(张力)状态下承受荷载。篷帐薄膜建筑轻巧柔软,用料省,施工简易,建造速度快,也可用于应急性临建时筑。例如1961年在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上由R.古特布罗德和F.奥托设计的联邦德国馆,使用钢网索组成的张力结构,屋面敷贴合成织物,呈半透明状,新颖别致。
  化学工业的发展,使篷布的性能有很大改进;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大型张力结构的稳定性问题得到更合理的解决。建筑师W.摩根和工程师H.伯杰合作设计的美国迈阿密因特拉玛剧场,是篷帐薄膜建筑成功的实例。剧场拥有6000座位,屋顶能防晒、防雨,具有开敞式自然通风功能,造型独特。它的屋面用蒂夫隆玻璃纤维作成,强度为106千克力/厘米2,有18%的透明度,并能承受时速200公里的飓风。
  充气薄膜建筑  将薄膜粘成整体,向薄膜内充气,使内外形成气压差而获得稳定性的结构。薄膜兼有受力和围护双重作用。如将骨架网索和充气结合运用,可以增大充气薄膜建筑的规模。充气薄膜建筑已大量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文化、体育等领域,特别适合于防震救灾等临时需要。这种建筑正向大跨和多跨方面发展。
  发展概况  英国人F.W.兰彻斯特在1918年第一个取得充气建筑专利权,具体的方案是建立一座气承式野战医院。1946年美国建成一个直径16米、3/4球体的充气雷达天线罩,经受住时速160公里的飓风的考验。1956年美国人W.W.伯德开设民用充气薄膜建筑公司。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了泛美航空公司研制成的充气薄膜建筑。1963年纽约世界博览会上展出16个充气薄膜建筑单体,其中以铜柱餐厅最引人注目,被誉为“充气之花”。1970年日本大阪国际博览会大规模地使用充气薄膜建筑。 美国馆是一个142×83米的气承结构。日本富士馆则用16根直径 4米、长78米的拱形管柱组成的气肋结构,底面为一直径50米的圆形平面。这个博览会表明充气薄膜建筑有广阔前景。中国在60年代开始研制充气结构。70年代研制成了气肋式、气承式、气被式等多种充气薄膜建筑。
  理论研究  1947年美国科诺尔航天研究所开始研究充气薄膜结构。1950年出版了关于充气结构的设计手册。1967年国际薄壳学会在联邦德国休芝卡尔特举行学术讨论会,发表了关于充气薄膜结构的论文集。1972年在荷兰举行第二次充气薄膜结构讨论会,为制定新的国际设计规范作出贡献。
  建筑形式  可分为四种。①气承式:依靠鼓风机不停地向粘缝成整体的薄膜覆盖结构内部送气,承托薄膜重量并使之保持微正压以维持形体。遇到强风时,则启动备用鼓风机使薄膜具有设计的抗风内压,同所受风力相平衡。②气肋式:以密闭充气管为肋,充气后获得刚度,形成支承构件,再外敷薄膜,构成所需要的空间。③气被式:将薄膜粘成密闭夹层,向其中充气,使获得刚度,形成建筑空间。④混合式:由上述两种以上形式组合而成。这些薄膜建筑重量轻,装运体积小,可以降低造价,但对薄膜材料的强度、耐久性要求较高,一般不宜作耐久性建筑使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7 1: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