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隋唐洛阳城遗址
释义 Sui-Tang Luoyang Cheng yizhi
隋唐洛阳城遗址(卷名:考古学)
  隋唐两代的东都城遗址。在河南省洛阳市城区及近郊。隋炀帝大业元年(605),诏尚书令杨素,将作大匠宇文恺等于洛阳营建东京,次年春正月建成。城南对伊阙,北据邙山,东逾瀍河,西临涧水,洛水贯穿其间。其规模仅次于都城大兴城,而形制与平面布局又与大兴城不同。唐代皇帝暂时移居洛阳前后共40余年,城市规制与隋无甚变异,仅长寿二年(693)增高了外郭城垣,乾封二年(667)又在东都苑东部、皇城西南隅增建了上阳宫。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54年对隋唐洛阳城进行勘查;1959年重点探索了宫城、皇城及周围诸小城的平面布局,确定了一些门址的具体位置,并发掘了皇城南面的右掖门;1960~1965年继续勘查了街道、里坊及市场位置,同时在宫城内作了发掘工作。洛阳市博物馆也做了许多工作。
  从勘查得知,隋唐洛阳城的宫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角,宫城在皇城之北,宫城北面有曜仪城、圆璧城前后重叠,又有东、西隔城分列左右。皇城东面有东城,其北有含嘉仓城。郭城东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为里坊区。洛阳城的建筑规模略小于京城大兴城,但宫城、皇城的位置选择在郭城西北地势高亢的地方,其注意安全防御远甚于大兴城。严格的里坊规制,强化了对城内居民的控制。城内三市的位置,都傍临河渠,比大兴城更多地考虑了工商业的繁荣。这座城市的设计规划,特别是里坊的设计,不仅影响了当时国内新建和改建的地方城市,也为邻近一些国家的都城所仿效。


  外郭城  外郭城的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城垣基址宽15~20米。整个城址南宽北窄,形状略近方形,但南北两城墙偏向东北,东城墙偏向西北,西城墙洛水以南部分向外凸出,是沿洛水弯曲的地形兴建的。经实测,东城墙长约7312米,南城墙长约7290米,西城墙长约6776米,北城墙长约6138米,东西两墙下发现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全城共设8个城门,东面和南面各3门,北面两门,西面无门(宋时曾辟关门)。东面3门自北而南是上东门(隋曰上春门)、建春门(隋曰建阳门)、永通门。南面3门自东而西是长夏门、定鼎门(隋曰建国门)、厚载门(隋曰白虎门)。北面 2门自东而西是安喜门(隋曰喜宁门)、徽安门。已勘查清楚的定鼎门、长夏门、厚载门和建春门等,都是一门3道。定鼎门门址宽28米,东西两门道各宽7米,中门道宽8米。城内街道纵横相交,宽窄相配,形成棋盘式布局。勘查出的有洛河以南南北向街道12条,东西向街道6条。洛河以北南北向街道4条,东西向街道3条。街道两旁有水沟遗迹。 其中定鼎门大街是郭城中的主干大道,又称天门街,现存的宽度还有121米。城市居民的住宅区,隋曰“里”,唐改称“坊”。据《唐六典》及《旧唐书》记载,洛阳东都城内共103坊,由郭内的纵横街道所构成。 已勘查出洛南55坊、洛北9坊。其余一部分为今城所占压,一部分为洛水冲刷。坊平面呈正方或近方形,长宽在500~580米之间。周围有坊墙,墙正中开门,坊正中设十字街“四出趋门”。文献记载城中设3市:隋丰都市,唐名南市;隋通远市迁临德坊,唐名北市;隋大同市迁固本坊,唐名西市。北市在洛北,西市、南市在洛南。以南市最大,市内有纵横街道各3条,四面各开3门,由于洛水冲刷,遗迹已荡然无存。
  宫城  在郭城的西北隅,南北略短,东西稍宽,东北角向南内凹,南面中段向外凸出。城垣夯筑,内外砌砖。东墙长约1275米,南墙长约1710米,西墙长约1270米,北墙长约1400米,一般宽度为15~16米。南面正中的应天门(隋曰则天门),东西两侧有向外凸出的对称的两堵夯墙,相距83米,各宽17.5米,这就是文献所载的“左右连阙”。应天门东边的明德门(隋曰兴教门),西边的长乐门(隋曰光政门),以及北面的玄武门,西面的嘉豫门等均已勘查出来。东宫在宫城东南隅,自为一城,东西330米,南北约1000米。宫城北部有陶光园,西北部有九洲池。在宫城内中轴线上,由北向南有延续不断的大片夯土基址,应是中央各殿的殿址。近年来在宫城西部,陆续发掘出一些规模较小的殿、亭遗址。在中轴线略偏西的地方,还发掘出规模比较宏大而又有重叠关系的长方形殿址多处及圆形建筑遗址一处。隋唐两代为了营建宫室而专门建造的烧瓦窑群,也在应天门内右侧被发现,出土大批注明官匠或官工的印字砖瓦。
  皇城  皇城围绕在宫城的东、南、西3面,东西两侧与宫城之间形成夹城,周围城墙仅西墙保存较好,长约1670米,皇城城墙宽约14~16米。夯筑,内外砌砖。唐时又在夹城南端添筑了南墙,宽约9米余。皇城南面西侧的右掖门也是一门3道。门址宽24米,门道宽6米。门道两侧采用砖壁夹柱的结构,每侧共有13根立柱,是上架过梁建筑形式,其上盖筑门楼。门扉在门道中央,向内开启,门道内壁均经粉饰。左右门道内有车辙,宽1.25米,印证了当时“左入右出”的制度。皇城内还发掘了隋代的子罗仓。


  宫城、皇城周围的小城  ①曜仪城和圆璧城。曜仪城在宫城之北。狭长形,东西长约2100米,南北宽约120 米。圆璧城在曜仪城之北,呈矩形,东西长约2110米,东端广590米,西端广460米。曜仪城北面的圆璧南门,圆璧城北面的龙光门,均为单门道建筑。②东城及含嘉仓城。东城在皇城之东,城址长方形,南北长约1270米,东西宽约620米。东城之北有含嘉仓城,城址长方形,东西约615米,南北约725米。仓城北面的德犹门为单门道结构。仓城中粮窖密集,已探出259座。在已发掘的6座唐代粮窖中,出土有刻调露、长寿、天授、〔万岁〕通天和圣历等年号的铭砖,记载着仓窖在仓城中的位置、储粮数目、 入窖年月日及管理人员的官职和姓名。第160 号窖中还保存有约50万斤炭化了的谷物,绝大部分仍保持颗粒状。含嘉仓城规模之大,储粮之丰富,为研究隋唐时期大型官仓的仓储制度及粮食保管等,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③东西隔城。在宫城东北角和西北角外,还有长方形的小城址各一座。因与宫城、皇城相隔离,暂称为东西隔城。东隔城南北约275米,东西约520米。西隔城南北约275米,东西约180米。西墙正中稍偏北,发现门址一座,为单门道结构,宽约10米。
  西苑和上阳宫  隋大业元年五月在洛阳城西筑西苑,周200里,唐时缩小为126里。在禁苑之东,皇城之西南隅有上阳宫,唐上元中司农卿韦机造,高宗时居此宫听政。西上阳宫在上阳宫西南,两宫夹水,驾虹桥以通往来。近年来上阳宫中之建筑遗迹偶有发现。1978年在皇城西南隅约500米处,发掘出一座唐代窖穴式建筑。
  参考书目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隋唐东都城址的勘查和发掘,《考古》1961年3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隋唐东都城址的勘查和发掘续记,《考古》1978年6期。
 河南省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洛阳隋唐含嘉仓的发掘,《文物》1972年3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4:3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