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诗经
释义 Shijing
《诗经》(卷名:中国文学)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 305篇(另有《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6篇“笙诗”,只存篇名)。《诗经》在先秦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到汉代,《诗》被朝廷正式奉为经典之一,才出现《诗经》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来源与编集  关于《诗经》编纂成集的过程,有种种说法。据秦汉时期一些典籍的记载,《诗经》作品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周朝廷设有专门采集民间歌谣的官员,称“行人”,他们四出采访、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采诗的工作由于得到各诸侯国的协助,所达到的地域相当广阔,所以各地民歌得以集中起来。二是周朝还有“献诗”的制度,公卿士大夫在某种场合要给天子献诗。《诗经》中的不少“雅”诗,就是这样汇集到一起来的。
  有一种说法认为,《诗经》曾经过孔子的删订。如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孔子删诗之说基本上不可信。《诗经》经多人长时期的收集整理,大约在公元前 6世纪中叶最后编定成书,这是在孔子出生之前,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说过“诗三百”的话,可见他所看到的《诗》和现存《诗经》的篇目大体相同,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请观周乐,鲁国乐工为他所奏的各国风诗的次序也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那时孔子年仅 8岁。至于《论语·子罕》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的话,这只是说明孔子整理校订过舛误的《诗经》乐曲。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结合的形式。《墨子·公孟》篇说:“诵《诗》三百、歌《诗》三百、弦《诗》三百、舞《诗》三百。”《仪礼》、《周礼》、《礼记》和《国语》里,也分别提到《诗》可以用籥、管、箫等乐器演奏;鲁国乐工也曾为季札演出过“风”、“雅”、“颂”各部分的诗。这些都说明《诗经》在古代与音乐、舞蹈有密切关系。只是经过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乐谱和舞姿失传,只剩下歌词,就成为现在所见到的一部诗集。
  关于《诗经》的编排分类,前人有“六诗”、“六义”、“四始”的说法。《周礼·春官·大师》中说“大(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在《毛诗序》(见《诗序》)里,把“六诗”叫做“六义”。对这两个名词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以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的解释较有代表性。他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他认为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这看法被长期沿用下来。至于《毛诗序》中又把风、小雅、大雅和颂说成是王道兴衰之所由始的“四始”,则是出于封建礼教的观点对《诗经》所作的曲解。
  《诗经》中的“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风”又分为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 桧、 曹、豳等15《国风》,共 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 105篇,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 4篇,“商颂” 5篇,共40篇。《诗经》各部分的产生时间,一般认为“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于西周前期,“小雅”的大部分和“大雅”的一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和周室东迁之初,“国风”中除有一些西周时期的作品外,多数篇章以及“鲁颂”、“商颂”的全部都产生于春秋时期。就具体篇章说,产生年代最早的是《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它们是周民族的早期史诗,其原始形态在武王伐纣之前可能就已存在。产生年代最晚的是《陈风·株林》,内容是讽刺陈灵公的,当作于鲁宣公十年(前599)之前。
  《诗经》的内容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2500年前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尤其是从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周王朝及各诸侯国横征暴敛,攻伐兼并,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诗经·国风》中的许多诗篇就反映了这一时代人民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人民的不满、怨愤和反抗情绪。如《魏风》中的《伐檀》,写一群伐木者边劳动边歌唱,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领主们作了愤怒斥责:“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硕鼠》更痛斥那些剥削者为大老鼠。《国风》中还有不少作品,反映了繁重的劳役和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如《唐风·鸨羽》写没完没了的“王事”迫使人民无法从事农业生产,赡养父母。《魏风·陟岵》写一行役者望乡思家,回忆起父母兄长的嘱咐,叫他自己当心,不要死在异乡。《邶风·击鼓》、《王风·扬之水》等也反映了类似的情况。伴随着徭役、兵役的苛重,因而出现离人思妇之作,士兵们厌战思家,妻子们怀念征人。这一类作品有《召南·殷其雷》、《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豳风·东山》等。《东山》写一士兵出征已久,役满还乡时心情。他想到家园可能已经荒废,心里感到悲哀,但是他仍执著地怀念家乡,深沉感人。
  在《国风》中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民歌数量最多,也最富情采。有的表现热恋的欢乐,有的表现相思之苦,都显示了古代人民单纯开朗的性格和纯洁质朴的心灵。如《卫风·木瓜》、《郑风·萚兮》,表现了青年男女两无嫌猜、和谐欢乐的爱情;《郑风》中的《狡童》和《褰裳》写热恋中的女子对情人的戏谑,显得幽默而风趣。另外如《邶风·静女》、《郑风·溱洧》、《郑风·风雨》、《王风·采葛》等,写爱情中的各种表现和心理变化,都十分真挚动人。而象《邶风·谷风》、《鄘风·柏舟》、《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路》诸篇,或者反映了妇女被遗弃的悲惨命运,或者描写了她们敢于争取自由婚姻的斗争精神。其中的《氓》可称为代表作。诗中女主人公是一位弃妇,她诉说着自己当初如何钟情于一位男子“氓”,婚后又如何勤劳贤惠,而那个“氓”却不久就抛弃了她。诗中唱出了她的悔、她的恨和她的决绝。
  劳动诗歌也是《国风》中重要的一类,象《周南·芣苢》,是妇女采集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诗篇以简单的语言,简单的韵律,唱出了劳动的欢乐情绪和热烈气氛。又如《魏风·十亩之间》,写采桑者劳动将结束归家时的高兴心情。《豳风·七月》更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农事诗,诗中不仅叙述了农奴们全年的辛勤劳动,而且还反映了他们忍受奴隶主经济上的掠夺和人身的侮辱。


  此外,《国风》中还有些揭露、讽刺诸侯荒淫无耻的作品,如《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齐风·南山》、《陈风·株林》等等。这些诗针对奴隶主贵族的丑行,作了尖锐辛辣的抨击。卫宣公把儿子的新娘占为己有,《新台》篇里就将他比作一只癞蛤蟆。齐襄公淫其妹,《南山》篇里就将他比作一只雄狐狸。
  在《雅》诗里,有一部分是贵族祭祀用的乐歌。如《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等,都是祈求丰年的乐章,中间描绘了当时农业生产的情况。至于《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诸篇,则颂扬自周族的始祖后稷建国,到武王灭商的历史功绩,中间有一些神话传说,曲折地反映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生活情景。《小雅》中的《采薇》、《出车》和《六月》写周宣王时对狁的一些军事活动。到了西周后期,统治阶级日趋腐朽,各种社会矛盾加剧,二《雅》中的一部分作品,其作者虽为贵族统治集团中人物,却反映了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的现实。代表作有《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巧言》、《青蝇》,《大雅》中的《民劳》、《板》、《荡》等。
  《小雅》里也有少数民间作品,如《苕之华》、《何草不黄》,或写饥寒之苦,或写征夫之劳,和《风》诗的风格完全一致。


  《周颂》全是西周初年周王朝祭祀宗庙的舞曲歌辞,用典重的词章歌颂祖先的功德并祈求降福子孙。其中有几首写到当时农业生产的情况,如《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可以从中了解西周初年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情景,是研究当时社会经济的重要史料。《鲁颂》是鲁国贵族用于宗庙的乐章。其中《泮水》、《宫》二篇是臣子对国君的歌颂,有许多夸张的描写。它对汉大赋的形成,曾有影响。《商颂》是宋国贵族用于祭祀祖先商王的颂歌。如《玄鸟》、《长发》、《殷武》等篇,描叙商民族在开国时期经过艰苦斗争,终于成就大业,虽属歌功颂德,却颇有宏伟气象。
  《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见于《颂》和《大雅》;但象《七月》、《氓》、《溱洧》等优秀民歌作品,也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鄘风·相鼠》、《魏风·硕鼠》用令人憎恶的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仪、贪婪可恶;《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变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的差池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诗经》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这种情况在《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篇中尤为突出。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对应地只换几个字,如《周南·芣苢》;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如《周南·汉广》;有的隔章重叠,重首重尾,如《周南·关雎》。重叠便于记忆和咏唱,是民歌的特色之一,回旋反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怀。《诗经》中还运用了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段,如“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其中的“凄凄”、“喈喈”、“萧萧”、“胶胶”都是叠字;双声如“参差”、“踟蹰”等;叠韵如“窈窕”、“崔嵬”等。这些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美,而且表达出细微曲折的思想感情;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和属性。《诗经》中修辞造句的方法,语言的技巧,对后代诗人有很大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这段话说明了《诗经》语言艺术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比较整齐,这是诗歌发展过程中的早期形式。但它又常常突破四言的格局,使用二字至八字一句的形式,亦间有一字句和九字句。这种长短不齐的句式,错综变化,灵活自由,读来节奏自然。《诗经》中多种多样的句型,可说是后代各种诗体发展的滥觞。
  《诗经》的影响  《诗经》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广泛流传。当时的士大夫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愿望。这在《左传》、《国语》中例子极多,当时叫做“赋诗言志”。孔子在《论语》里也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当作教本,传授不绝。经秦始皇焚书,《诗》由于学者的口头传诵,得以流传下来,其中有少数散佚。汉初传《诗》的有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三家诗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定本的,属今文经学;《毛诗》则属古文经学。《鲁诗》、《韩诗》,汉武帝时并设博士之官,传授讲解。《鲁诗》到西晋时亡佚;《韩诗》至南宋以后亡佚,现仅存《韩诗外传》 6卷。《齐诗》,汉景帝时设博士,到三国魏时亡佚。《毛诗》相传出于孔子弟子子夏,汉初由鲁人毛亨传给毛苌,即所谓“毛传”,在西汉时未立于学官。到了东汉,《毛诗》逐渐盛行,章帝时立于学官,经学大师郑众、贾逵、马融、郑玄等都治《毛诗》,郑玄并为之作“笺”,对毛传颇有异同,通称《毛诗传笺》。魏晋以后,《毛诗》独行于世。
  《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中国古代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诗经》的熏陶。
  《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诗经》的译本,为这些国家的人们所喜爱。
  参考书目
 孔颖达:《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北京,1980。
 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80。
 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8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6 8:48:00